[实用新型]电子膨胀阀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32647.X | 申请日: | 2008-08-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9742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26 |
| 发明(设计)人: | 黄长金;单宇宽;蔡培裕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盾安禾田金属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K31/04 | 分类号: | F16K31/04;F16K1/50;F16K1/3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丙林 |
| 地址: | 31183***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膨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膨胀阀,更具体地涉及膨胀阀的螺杆与磁 性转子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电子膨胀阀由脉冲输入电源控制步进电机的转子旋转,而转子 通过螺纹传动使得置于转子上的阀针作轴向运动,从而起到控制阀 的流量作用。目前的磁性转子与螺杆都是通过注塑加工连接于一体 的,而注塑加工压力和温度较高,对螺杆的螺纹同轴度与配合尺寸 的影响很大,而同轴度偏差直接会导致转子与阀体间卡死,使得阀 体的调节作用失效。因此,这种连接方式严重影响产品的性能及成 品率。此外,现有技术中的与转子连接的螺杆均通过切屑而成,这 种方法浪费材料、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现有的膨胀阀中因注塑连接而造成螺 杆的螺纹同轴度偏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面的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电子膨胀阀,包括磁性转子和螺杆,磁性转子和所述螺杆 之间通过嵌套固定连接。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磁性转子被直接注塑在嵌套上,或者被 焊接在嵌套上。
优选地,磁性转子和嵌套之间采用凹凸配合,例如,在嵌套的 用于连接磁性转子的外周面设置至少一个凹槽或突起。
优选地,嵌套与螺杆之间的连接部也通过凹凸配合,例如,在 螺杆上设有定位轴,在嵌套的相应端上设接收槽,定位轴与接收槽 的形状为对应的三角形、矩形、其他多边形或不规则形状。再例如, 在嵌套上设有突起部,在螺杆的相应端上设接收孔。为使该连接更 牢固,通常在螺杆和接收槽之间采用焊接连接,例如,氩弧焊或激 光焊。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嵌套为管状结构,其一端 设有向外张开的嵌入部,用于嵌入到磁性转子中。作为优选,该嵌 入部具有类似于花瓣的形状,与具有对应结构设计的磁性转子相配 合。
由于在电子膨胀阀的螺杆和转子之间设置了嵌套,避免螺杆直 接注塑加工过程中造成的产品精度及同轴度等的影响,提升转子的 质量;同时,由于该嵌套可以通过冲压加工而成,有效地节省材料 提高了产品的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膨胀阀的螺杆与磁性 转子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分解图;
图3是沿图2中A-A线剖切的断面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膨胀阀的螺杆与磁性 转子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分解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膨胀阀的螺杆与磁性 转子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分解图;
图8是沿图7中示出的连接管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用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2所示,该转子连接结构包括:磁性转子1、螺杆3 和嵌套2。磁性转子注塑时直接注塑在金属嵌套2上,从而提高了 磁性转子1与嵌套2的结合强度。图3示出嵌套2的凹槽部分的剖 视图。这些凹槽22均匀分布在嵌套的周面上。但本实用新型并不 局限于此,这些凹槽也可以是其他分布形式,其也可以是突起结构。
螺杆3上加工有一定位轴32与嵌套上的接收槽24配合,定位 轴32与接收槽24的形状可以是对应的三角形、矩形、其他多边形 或不规则形状。定位轴和接收槽的配合可以防止磁性转子相对螺杆 的轴向和周向的运动。定位轴32与接收槽24之间通过氩弧焊或激 光焊接的方式连接。由于氩弧焊与激光焊的热量小而且较集中,不 会对螺杆的螺纹及同轴度产生影响;避免了螺杆直接注塑因高温高 压产生的精度及同轴度等的影响,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图4和图5示出上述实施例的一种变型。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 是,在嵌套2上设有突起部26,在螺杆3的相应端设接收孔34。 突起部26和接收孔34的形状可以是对应的三角形、矩形、其他多 边形或不规则形状。突起部26和接收孔34的配合可以防止磁性转 子相对螺杆的轴向和周向的运动。突起部26和接收孔34之间通过 氩弧焊或激光焊接的方式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盾安禾田金属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盾安禾田金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3264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