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复合结构锂离子电池外壳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31125.8 | 申请日: | 2008-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778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发明(设计)人: | 钟馨镓 | 申请(专利权)人: | 雷天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2 | 分类号: | H01M2/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中知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皋翔 |
地址: | 中国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 | 国省代码: | 中国香港;8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结构 锂离子电池 外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电池外壳,尤其是一种复合结构锂离子电池外壳。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具有高倍率放电性能的电池,是一种高能量密度电池。它与同样大小的镍镉电池、镍氢电池相比,电量储备最大,重量最轻、寿命最长。因此,锂离子电池业已成为各种动力设备首选的电池。
锂离子电池是由一个含锂化合物作为活性材料的正极,一个以能咐和解吸锂金属或碳物质的锂材料作为活性材料的负极,一层能绝缘而又能给电离子导通的隔离层以及含有六氟磷酸锂(LiPF6)或高氯酸锂(LiCIO4)的非水性电解液及外壳组成。由于电解液具有很大的腐蚀性,因此,锂离子电池对浸泡在电解液中的正负电极需要配备耐腐蚀性能好的外壳。目前,锂离子电池通常采用耐腐蚀能力较强的塑质外壳。塑质锂离子电池外壳虽能满足抗腐蚀能力,但存在以下缺陷:
一、塑质锂离子电池外壳的强度较低,容易变形;
二、塑质锂离子电池外壳的阻燃性能差,容易燃烧;
三、塑质锂离子电池外壳的撒热效果差;
四、塑质锂离子电池外壳可循环使用寿命短;
五、塑质锂离子电池外壳的气密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弥补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缺点,提出一种高强度、高密封、耐腐蚀的复合结构锂离子电池外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解决。
这种复合结构锂离子电池外壳,包括:设有电极引出孔的塑质壳体。
这种复合结构锂离子电池外壳的特点是:
塑质壳体包裹在一与其表面相吻合的金属外壳内,金属外壳上设有与塑质壳体上电极引出孔相对应的通孔。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进一步技术方案予以解决。
所述金属外壳是铝合金外壳。
所述金属外壳表面纵向设有可提高其散热面的凹凸槽面。
所述塑质壳体外壁纵向设有加强筋槽。
所述金属外壳内壁设有与塑质壳体外壁纵向加强筋槽相吻合的嵌入槽。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是:在充分发挥塑质材料耐腐蚀性强的基础上,通过增加金属外壳来克服单层塑质锂离子电池外壳所存在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
一、设置在塑质壳体外的金属外壳不仅可提高其抗变形强度,且可提高电池外壳的外观。
二、金属外壳不会燃烧,它可有效地防止锂离子电池因外部环境影响而被燃烧损坏。
三、金属外壳具有较强的气密性,它可弥补塑质壳体气密性差的缺陷,提高锂离子电池外壳的密封性。
四、利用铝合金材料所具有的极佳热传导性,可提高锂离子电池工作中的撒热性,既有利于锂离子电池的正常使用,又可延长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
五、由于本复合结构锂离子电池外壳不易变形损坏,可有效地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并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如图1所示的复合结构锂离子电池外壳,其外形与现有同类产品相同,为扁矩形结构。它由塑质内壳1和铝合金外壳2组成。
所述塑质内壳1由一端设有开口12的塑质壳体11和可将开口12封闭的塑质壳盖13构成,所述塑质壳体11具有光滑平整的表面。所述塑质壳盖13上设有供电池正负电极安装的电极引出孔14。
所述铝合金外壳2由设有端口22的铝合金壳体21和可将其端口22封闭的铝合金端盖23构成。所述铝合金壳体21具有光滑平整的内壳壁和壳表面。所述铝合金端盖23上设有与塑质壳盖13上电极引14相对应的通孔24。
所述塑质内壳1的塑质壳体11以贴切配合方式嵌置在铝合金外壳2的铝合金壳体21内,形成铝塑复合结构的壳体。塑质壳盖13和铝合金端盖23在完成锂离子电池芯在铝塑复合结构壳体内的装配后,将塑质壳盖13盖于塑质壳体11的开口12,利用热熔焊将其封闭。然后将铝合金端盖23封盖于铝合金壳体21的端口22,用金属焊将其封闭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雷天电池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雷天电池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3112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