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防抱制动系统用常闭电磁阀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29659.7 | 申请日: | 2008-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0650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9 |
发明(设计)人: | 王兴录;黄本尧;李小明;许长华;杨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第十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K31/06 | 分类号: | F16K31/06;F16K1/14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少文 |
地址: | 710100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制动 系统 用常闭 电磁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防抱制动系统常闭电磁阀。
背景技术
在积水路段或雨雪天气,汽车在路面上行驶时,轮胎与地面的摩擦系数减小,汽车制动时车轮容易抱死,产生侧滑、甩尾现象。在遇到紧急情况,驾驶员往往将制动踏板迅速踩到底紧急刹车,同样会产生车轮抱死的问题。有经验的驾驶员往往将踏板一踩一松来防止车轮抱死而导致的侧滑、甩尾现象。汽车防抱制动系统(以下简称ABS)可以成功地解决车轮抱死的问题。
ABS系统一般由电子控制器(ECU)、液压调节器(HCU)和轮速传感器三部分组成。其中,液压调节器是ABS的执行机构,其动态响应特性决定着ABS系统的性能,它接受来自ECU的电压信号,驱动电磁阀动作,以实现对轮缸压力的调节。液压调节器是ABS液压制动系统的核心部件,主要由电磁阀、蓄能器、回油泵以及一些辅助液压阀等构成。每一个车轮设有一个快速常开电磁阀和一个快速常闭电磁阀,它们整体串联使用在液压管路中。常开阀连接在从制动主缸到制动轮缸的管路中,常闭阀连接在制动轮缸与低压蓄能器之间。在防抱制动过程中,通过液压调节器电磁阀的开关动作来进行轮缸制动压力的调节,此时电磁阀分三种工作情况:(1)当ECU判断出当前应处于增压状态时,常开与常闭电磁阀都处于断电状态,常开阀开放,常闭阀关闭,主缸的高压制动液经由常开阀进入轮缸;(2)当ECU判断出当前应处于保压状态时,常开电磁阀通电,常闭电磁阀断电,常开阀与常闭阀都关闭,轮缸的制动液被封闭于两个电磁阀之间保压;(3)当ECU判断出当前应处于减压状态时,常开与常闭电磁阀都处于通电状态,常开阀关闭,常闭阀打开,轮缸内的制动液经由常闭阀进入低压蓄能器。回油泵的作用是把轮缸中的制动液泵回主缸。
现有的快速常闭电磁阀结构多样,但存在以下缺点:
1、隔磁管与阀座采用焊接工艺,这种工艺方式结构复杂,成本偏高,不适合批量生产;
2、电磁阀的防内漏是采用挤压变形和紧配合的方式保证的。这种方式生产工艺性不好、对加工精度要求高,也不适合批量生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快速常闭电磁阀结构复杂、成本高、不适合批量生产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紧凑、适合批量生产、能有效提高汽车防抱制动系统使用寿命和安全可靠性的常闭电磁阀。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汽车防抱制动系统用常闭电磁阀,包括线圈19、设置在线圈19内的隔磁管1、设置在隔磁管1内的衔铁3、与隔磁管1上端连接的挡铁2、与隔磁管1下端连接的阀座5,所述衔铁3上端面设置复位弹簧12,所述衔铁3下端面设置钢球11,所述阀座5上端面设置锥形阀口13,所述阀座5与安装阀块20间设置有防内漏装置,所述防内漏装置包括设置在安装阀块20和阀座5间的第一挡圈6和第一O形圈7,所述第一挡圈6和第一O形圈7设置在电磁阀入口18的上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磁管1下端与阀座5间采用挤压变形的方式进行连接。
上述阀座5侧面圆周方向设置有至少一个矩形槽15,所述隔磁管1下端挤压变形后内陷于所述矩形槽15内。
上述防内漏装置还包括设置在阀座5和安装阀块20间的第二O形圈9和第二挡圈10,所述第二O形圈9和第二挡圈10设置在电磁阀入口18的下端。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是:隔磁管与阀座的连接采用挤压变形的工艺,提高了定位精度,而且容易批量生产;将以往阀座和安装阀块间一侧采用O形圈和挡圈,另一侧采用紧配合和挤压变形防内漏的方式改为两侧均采用O形圈和挡圈的方式防内漏,降低了加工精度的要求,设计合理,结构紧凑。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常闭电磁阀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剖视结构图;
其中:1-隔磁管,2-挡铁,3-衔铁,4-套筒,5-阀座,6-第一挡圈,7-第一O形圈,8-滤网,9-第二O形圈,10-第二档圈,11-钢球,12-复位弹簧,13-锥形阀口,14-入口节流小孔,15-矩形槽,16-入口空腔,17-衔铁上端面与挡铁构成的空间,18-电磁阀入口,19-线圈,20-安装阀块。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第十一研究所,未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第十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965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薄膜太阳电池的测试装置
- 下一篇:轮式拖拉机拖挂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