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钢筋捆扎机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27625.4 | 申请日: | 2008-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3236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06 |
发明(设计)人: | 易笑婕 | 申请(专利权)人: | 易笑婕 |
主分类号: | E04G21/12 | 分类号: | E04G21/12;B65B13/18;B65B13/28 |
代理公司: | 北京捷诚信通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魏殿绅;庞炳良 |
地址: | 314500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 钢筋 捆扎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筋扎丝机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动钢筋捆扎机。
背景技术
近些年,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及房地产开发力度的加强,建筑行业呈现出持续的增长势头。而放眼全球,建筑行业也正在蓬勃发展,特别是第三世界正掀起一场大兴土木的热潮。
但不论那种类型的钢筋混凝土建筑,钢筋捆扎都是一项无法回避的繁重工作。目前国内外钢筋捆扎的现状是,依然以手工捆扎为主要的操作方式。
手工钢筋捆扎存在着如下弊端:
1.人力成本高。相比工具作业,手工操作的一大重要弊端便是人力成本过高,在发达国家中表现得尤其突出。而在国内,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保险、福利等内容成为保护劳动者的硬性规定,劳动力成本也随之直线上升。而手工操作必然带来了大量的人力投入,建筑行业的人工成本日益沉重。
2.效率低。提升效率是现代社会追求的一个方向,而手工操作必然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
3.风险系数高。由于钢筋捆扎工作多为高空作业,且手工捆扎必须双手操作,属于建筑行业中最危险的工种。
4.质量参差。由于操作工个体间的差异及个体操作的不稳定性,决定了捆扎效果不一。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对质量的要求非常严格,手工操作弊端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捆扎钢筋作业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动钢筋捆扎机,包括C形机头、手柄、外壳和设置在外壳内的电机,电池,送丝机构,绞扭机构和切断机构。
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设有电机轴齿轮,电机通过开关与设置在手柄内的电池连通;
送丝机构,包括转动连接在外壳内壁上的缠绕铁丝的丝盘,相互啮合的主动、被动送丝轮、导丝管和导丝块;主动、被动送丝轮的外圆周面上分别设有与铁丝直径相适配的环形送丝槽,主动送丝轮轴的下端设有齿形向下的送丝锥齿轮;所述导丝管设置在丝盘与主动、被动送丝轮的啮合点之间,所述导丝块设置在机头的上圆弧部,其上设有弧形导丝通孔,铁丝依次穿过导丝管,主动、被动送丝轮的啮合点,穿出导丝块上的弧形导丝通孔;
绞扭机构,包括绞轴,绞轴直齿轮和绞轴锥齿轮,绞轴的一端与机头中部转动连接且与主动送丝轮轴垂直,绞轴直齿轮和绞轴锥齿轮依次设置在绞轴的另一端,绞轴锥齿轮与送丝锥齿轮啮合,绞轴直齿轮与电机轴齿轮啮合,位于机头内的绞轴的端面沿轴向开有U形叉口;
切断机构,包括切丝刀、凸轮和凸轮顶杆,所述导丝块上设有与导丝孔垂直相通的切丝槽,切丝刀的刀口设置在所述切丝槽内,中部与机头铰接,凸轮套装在绞轴上且位于绞轴直齿轮与机头之间,凸轮顶杆的两端分别与凸轮外表面和切丝刀尾端抵接,随凸轮的转动,切丝刀的刀口进出导丝块上的切丝槽。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主动送丝轮与主动送丝轮轴之间以及凸轮与绞轴之间分别设有单向轴承A和单向轴承B。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还包括计数轮和固定在机壳内部的控制电路板,所述计数轮设置在主动送丝轮轴的顶端,其上设有计数传感器且与控制电路板的输入端相连。
还包括切丝刀复位压簧,其两端分别与切丝刀尾端和机壳抵接。
在绞轴直齿轮与绞轴直齿轮的接触面上,绞轴直齿轮上设有弧形凹槽,绞轴直齿轮上设有圆柱形凸柱,所柱凸柱插装在弧形凹槽内且沿该弧形凹槽滑动,弧形凹槽的圆心角为350度。
本实用新型,电机驱动主动送丝轮将铁丝依次穿过导丝管,穿出机头内部导丝块上的弧形导丝通孔,将钢筋捆扎,同时通过绞轴将铁丝铰紧,并具有切断功能。自动完成钢筋捆扎的全部工作,大大提高了捆扎钢筋作业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作业工人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A—A剖面图;
图4为图1的B—B剖面图;
图5为图1的D—D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切断机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绞轴直齿轮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绞轴锥齿轮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易笑婕,未经易笑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76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