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携式可燃气体报警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27518.1 | 申请日: | 2008-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965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发明(设计)人: | 王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翔 |
主分类号: | G08B21/16 | 分类号: | G08B2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37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可燃 气体 报警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报警装置,具体是一种便携式可燃气体报警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大中型可燃气体报警器普遍存在体积庞大、电路复杂,价格昂贵的缺点;不适用于空间狭小的管道间或坑道中使用,而且携带困难,机动性差。而现有的小型便携式可燃气体报警器又存在检测灵敏度不可调且灵敏度低、可靠性差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较现有技术灵敏度高、携带方便、性能可靠的用于可燃气体检测的报警器。
一种便携式可燃气体报警器,其特征是由气敏传感器、执行电路模块和报警模块组成;气敏传感器与执行电路模块连接、执行电路模块与报警模块连接。
作为优选其中的气敏传感器为QM-N5型气敏传感器。执行电路模块包括比较电路和延时电路,其中气敏传感器、比较电路、延时电路、报警模块依次连接。报警模块为声光报警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了最基本的电路,结构简单,设计新颖,携带和使用方便,同时提高了现有便携式可燃气体报警器检测的灵敏度;提高系统报警的可靠性;避免了系统启动加热时报警的危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便携式可燃气体报警器由气敏传感器、执行电路模块和报警模块组成;气敏传感器与执行电路模块连接、执行电路模块与报警模块连接。
作为优选其中的气敏传感器为QM-N5型气敏传感器。执行电路模块包括比较电路和延时电路,其中气敏传感器、比较电路、延时电路、报警模块依次连接。报警模块为声光报警电路。
在气敏传感器输出端采用电容和电阻并联的方式来检测电压量,其中电容取1μF是为了兼顾可测气体浓度范围较大而取的,因为电容值越大,则存储的电荷量将越大。同时采取电容与电阻并联是起滤波作用,提高输入反相端的电压的稳定性;当检测到烟雾时气敏传感器引脚A-B间电阻变小,相对于输出为高电平。作为由LM358组成的比较器的负端输入,正端为一比较参考电压输入,该参考电压由100K电位器和10K固定电阻分压形成,调节电位器即可调节参考电压,即可调节该系统的灵敏度,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当输入电压大于参考电压时,比较器输出翻转。在次采用了正反馈形式,反馈电阻为500K,形成了施密特的滞回特性,提高了系统灵敏性和可靠性。
声光报警部分由振荡器、蜂鸣器、报警指示灯等组成。振荡器由555及其外围电路组成,蜂鸣器为基本两端输入式蜂鸣器,指示灯采用发光二极管LED。该部分可实现音响报警和指示灯报警。报警状态,指示灯为红色,蜂鸣器蜂鸣;正常工作状态,指示灯为绿色;此外还配有电源指示灯,当电源接通时,指示灯为黄色,断开状态下,指示灯熄灭。
这里采用了555的经典应用,1M电阻和100uF电容构成了定时器,使其4脚变为高电平的时间延时,这样可以避免系统刚刚工作便误报的情况。当比较器输出为高电平时,555在延时了定时时间后输出也变为高电平,进而驱动二极管及蜂鸣器工作。在平时状态下555输出为低电平,绿色二极管的正向压降大于其导通压降,故其处于导通状态。
资料显示绿色LED的门槛电压为2.2~2.4V,最大的允许通过电流为20mA。故可直接采用系统电压+5V来接通LED1的正极,同时串接电阻来限流。另一端接通控制电路的最后一级的输出端(为低电压或低电平)。同时红灯也采用LED来实现,由于蜂鸣器和红灯显示是同时进行的。故可以采用并联方式,因为他们的驱动电压都差不多。对于报警状态,控制电路最后一级输出端的电压或电平肯定为高,可直接用来驱动红色LED和蜂鸣器,同样红色LED也要串接电阻用来限流。由于红色LED的正向电压为1.6~1.8V,采用将红LED和绿LED的限流电阻一样。经过估算得出,绿LED和红LED的限流电阻在300~600Ω都能比较好的显示,而蜂鸣器,由其允许通过电流可知,其直接接在输出上即可较好工作,故无需加保护电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翔,未经王翔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75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