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转子磁极磁性强弱可控制的马达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26673.1 | 申请日: | 2008-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3417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06 |
发明(设计)人: | 严进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3/28 | 分类号: | H02K3/28;H02K1/22;H02P2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子 磁极 磁性 强弱 控制 马达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无刷马达构造设计,特别涉及的是一种可自由变化马达扭力与可扩展转速范围,又能达到节省能源的转子磁极磁性强弱可控制的马达。
背景技术
传统动力用无刷马达均是以两相或三相型式为其结构设计的基础其转子都以”永久超强磁铁”构成,以形成所谓不平衡状态,以通过定子旋转磁场而使转子旋转,达到扭力输出;现有一般内转子型马达是在转子上设有多数个永久磁铁形式圆柱形N、S、N、S....排列之内转子,与外围呈圆筒状排列设有多槽磁极线圈的外定子相对应,并在内转子中心穿设一转轴,以利用外定子磁极线圈产生吸、斥力时使相对应之内转子旋转。现有的无刷马达,其转子都利用永久超强磁铁(如钕铁錋类)做为转子的磁磁极,其扭力虽大,但转速因永久超强磁铁的限制而被局限于一定范围内无法提高,因此马达的扭力与转速范围,长久以来一直都被永久超强磁铁所限制,故马达要兼具扭力可改变与转速可改变是很困难的事。
鉴于上述马达因结构方面未能在扭力与转速范围兼容并存之间有重大突破,致可应用的范畴始终无法再提升,本实用新型人以多年实务经验,搭配学理运用,经不断实验、试作,终有此一实用的转子磁极磁性强弱可控制的马达产生,它兼顾了低转速大扭力,与可高转速特性,突破马达设计瓶颈,一举大幅拉大了马达的扭力、转速范围,此一新设计造福社会。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子磁极磁性强弱可控制的马达,用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设计的转子磁极磁性强弱可控制的马达至少包括有:一定子,具有复数个磁极线圈,采三相输入方式绕线而成;一转子,具有复数个以电激磁线圈所形成的电磁极,其绕线方式为采一正绕、一反绕的顺序连续卷绕完成,以构成具有N、S排列磁性相间隔排列的转子,以及所述的马达中心轴上设有一导电环与相对应的两碳刷,所述的两碳刷分别利用一弹簧做抵撑,以使两碳刷能维持与导电环具有弹性的永久接触,以使转子上所有电激磁线圈在旋转作动中能接受通电强弱的控制,即可同时改变电磁极磁性的强弱。
上述利用输入通电量强弱做为变化马达扭力与转速的控制依据,还可以马达转速的快慢或是以定子负载电流大小等反馈信号。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舍弃使用现有的永久磁铁的磁磁极,而改用以电激磁线圈的电磁极做为马达转子,并利用马达转速的反馈信号控制转子上电激磁线圈的电流强弱,而能轻易掌控转子电磁极磁性的强弱,也即掌控马达输出扭力的强弱与转速的高低,一举大幅拉大扭力、转速范围。并在兼顾扭力与转速的情况下,而能达成节省大量电力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马达径向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马达局部展开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马达轴向剖面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马达轴向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马达;2-定子;20-磁极线圈;3-转子;30-电磁极;31-马达中心轴;32-导电环;33-碳刷;34-弹簧;35-电激磁线圈;36-绝缘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子磁极磁性强弱可控制的马达,请参阅图1所示为一种三相马达的结构剖视图。所述的马达(1)至少包括有定子(2)与转子(3),所述的定子(2)具有复数个磁极线圈(20),此与现有的一般三相马达的设计无异,本说明以一12槽磁极线圈(20)的定子绕线为例,其中U、V、W为定子三相输入端点,其三相的绕线方式为:U相1正绕2反绕,跳至8正绕7反绕,线尾Y接;V相4正绕3反绕,跳至9正绕10反绕,线尾Y接;W相5正绕6反绕,跳至12正绕11反绕,线尾Y接,形成三相定子架构。由于定子(2)部分的结构与原理均与本案的结构重点无涉,故容许不再对此多做叙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兰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667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