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改进的汽车刮水器复位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26616.3 | 申请日: | 2008-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439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发明(设计)人: | 潘景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S1/08 | 分类号: | B60S1/08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宋义兴 |
地址: | 710039***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进 汽车 刮水器 复位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刮水器的复位机构,特别是一种改进的汽车刮水器复位机构。
背景技术
传统汽车刮水器的复位机构由直流电机、涡杆、涡轮、底壳、上盖、复位续流环、电磁制动片、电刷触点构成,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装在减速涡轮上的电磁制动片旋转到分别接在低速绕组两端的电刷触点和电刷触点时,使低速绕组内瞬间形成的反向电动势来达到电机制动的目的。这种装置的复位机构存在着电刷触点与复位续流环和电磁制动片之间长期的滑动摩擦,以及频繁的制动能量冲击,极易使它们因磨损和烧融过度,而导致整个刮水器系统失效。同时,当电磁制动时,对电源系统也会因较大的电流冲击,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并且有损复位机构的工作寿命。
鉴于总线控制技术的在汽车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使用传统的刮水器复位机构,其在结构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显得尤为突出。由于采用无触点的半导体开关以取代了传统的触点式开关,其开关速度将从毫秒(mS)级提升到纳秒(nS)级,这时对感性负载内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对外界的负面影响就更加突出,若仍然采用传统的刮水器复位机构,其工作寿命将会缩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汽车刮水器复位机构中存在的磨损和烧蚀缺陷,而提供一种适用于汽车电子总线系统的刮水器复位机构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采用非接触的位置传感器来确定复位位置,从结构上克服了传统车用刮水器复位机构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改进的汽车刮水器复位机构,包括直流电机、涡杆和涡轮、底壳和上盖,其特征是涡轮与上盖相对的端面上设有感应片,上盖的内端面设有传感器,感应片与传感器以涡轮轴为旋转轴心并以同等的半径分别对应设置于涡轮和上盖,感应片与传感器之间设有间隙,感应片设置为圆弧形的条,固置于涡轮的端面,圆弧形感应片的弧心角设置在7°~30°之间感应片,感应片为磁感应片或光学感应片;传感器为霍尔传感器,或光学传感器。
按本方案实施的改进的汽车刮水器复位机构,由于采用了非接触的感应磁片和霍尔传感器来确定刮水器的复位位置,不仅从结构上克服了原传统刮水器复位机构因接触性的摩损和烧蚀缺陷,而且相对延长了复位机构的工作寿命。本实用新型结构简捷合理,如果结合软制动的方式和控制电路的改进,可取得更加有益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附图公开的是一种采用霍尔传感器作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复位机构由直流电机3、涡杆1和涡轮2、底壳4、上盖5及转轴6组成,涡轮2与上盖5相对的端面上固定设有圆弧形的条状感应磁片21,上盖5的内端面固定设有霍尔传感器(本案选用US5881或CS277型器件)51,其中,感应磁片21与霍尔传感器51之间设有间隙,也即是二者之间为不接触的设置。为使感应磁片与传感器在旋转运行时产生互感作用,感应磁片21与传感器51均以涡轮轴6为旋转轴心并以同等的半径分别对应设置于涡轮和上盖,也就是说,感应磁片21的旋转半径应与传感器51的旋转半径相等。为了保证刮水器的刮水刷的正确复位,圆弧形感应磁片21的弧形角α设置在7°~30°之间,本实施例设为15°。同理,其中的感应片21和传感器51还可以选用光学类的感应片和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刮水器复位机构采用非接触的位置传感结构来实现复位位置的确定,为了达到更加完善的复位效果,如在总线控制系统中采用PWM软制动方式和制动能量吸收回路,则可降低因一次性的制动所造成的危害。同时在总线系统的支持下为实现了智能控制提供了可靠而有效的技术支持,这样,不仅有利于适应总线系统的电磁环境要求,而且延长了复位机构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不失为一种适用于现代总线控制系统电器改进的经济实用的解决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661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