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生活废水再利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26080.5 | 申请日: | 2008-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837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发明(设计)人: | 刘俊跃;刘东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俊跃 |
主分类号: | E03C1/12 | 分类号: | E03C1/12;C02F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71051河北省保定市***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活 废水 再利用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活用废水再利用装置。
二、背景技术:
现有的生活废水再利用装置都是将使用后的生活废水经过滤后,用水泵输送到便池储水箱或者废水贮存箱内进行再利用,其缺点是在节水的同时浪费了电能,且如果产生生活废水时停电,就不能将其输送到便池储水箱或者废水贮存箱内进行利用,而只能作为废水流掉。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解决现用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不使用水泵,能直接将过滤好的废水流入废水储水箱内的生活废水再利用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生活废水再利用装置,它包括过滤池、折叠式清水囊、折叠式废水囊、阀门、双通水龙头、单向阀、水管和废水囊充放水辅助装置;双通水龙头有一个进水口、一个水嘴和一个出水口;自来水管通过一个三通后,一路通过阀门后,再通过另一个三通后分别连接清水囊和双通水龙头的出水口,另一路连接双通水龙头的进水口;清水囊正下方有废水囊,其与废水囊之间通过废水囊充放水辅助装置连接,废水囊充放水辅助装置包括上板、拉杆、下板、吊环、钢丝绳、重物和框架;上板连接拉杆,拉杆穿过框架上端连接下板,下板下固定有吊环,吊环上固定有钢丝绳,钢丝绳下端有可根据自来水压力大小或用户需要调节重量的重物;清水囊上下封闭,位于上板和框架上端之间;废水囊位于框架上端和下板之间,其上端固定在框架上端的底面上;过滤池的下水管道由水管连接在废水囊上端的进水管口,水管内固定有单向阀,废水囊的上端的出水管口由水管连接在废水储水箱的进水口,水管内固定有单向阀。在过滤池与废水囊的连接水管上安装有管道清污口。这样,当关闭双通水龙头时,双通水龙头接通了进水口与出水口的通道,自来水便通过双通水龙头流向清水囊,在自来水的压力下,清水囊膨胀,上板被顶起,拉杆上移,下板被向上拉起,给重物块蓄能,废水囊收缩,废水囊中过滤后的污水压出囊外,推开单向阀,流入废水储水箱内备用。当打开双通水龙头时,双通水龙头自动关闭了进水口与出水口的通道,接通了出水口与水龙头水嘴的通道,清水囊中的清水流出水嘴,清水囊收缩,上板下移,拉杆下移,下板向下走,重物块下垂,在重物块的拉力下,清水囊中的清水流出的更快,同时,废水囊下移,形成真空,过滤池中过滤后的废水通过单向阀被吸入废水囊中。
上述所述的废水囊充放水辅助装置包括上板、拉杆、下板、重物、硬容器和框架;上板连接拉杆,拉杆穿过框架上端连接下板;可根据自来水压力大小或用户需要调节重量的重物置于下板的上面,清水囊上下封闭,置于上板和框架之间;废水囊上端封闭,固定在下板的底面上,其下端连通有硬容器;过滤池的下水管道由水管连接在废水囊下端的硬容器的进水管口,水管内固定有单向阀;硬容器的出水管口由水管连接在废水储水箱的进水口,水管内固定有单向阀。在硬容器和废水储水箱的连接水管上安装有管道清污口。这样,当关闭双通水龙头时,水龙头接通了进水口与出水口的通道,自来水便通过水龙头流向清水囊,在自来水的压力下,清水囊膨胀,上板被顶起,拉杆上移,下板被向上拉起,给重物块蓄能,废水囊膨胀,形成负压,过滤池中过滤后的废水通过单向阀被吸入废水囊中。当打开双通水龙头时,水龙头自动关闭了进水口与出水口的通道,接通了出水口与水龙头的水嘴的通道,清水囊中的清水流出水嘴,清水囊收缩,上板下移,拉杆下移,下板向下走,重物块下垂,在重物块的拉力下,清水囊中的清水流出的更快,同时,废水囊收缩,废水囊中过滤后的污水压出囊外,推开单向阀,流入废水储水箱内备用。
上述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过滤池是由大水池、大水池内的小水池、小水池内倾斜放置的过滤板、大水池出水口一侧上下交错固定的隔油板组成的。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述方案,其可自动将废水输送到便池储水箱内,不用使用水泵输送,既节约了电能,又不因无电而停止输送,所以使用非常方便。
四、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双通水龙头的的侧剖面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俊跃,未经刘俊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608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吸能式车辆保险杠
- 下一篇:轿车行李箱搁板装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