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集聚纺纱汇聚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25487.6 | 申请日: | 2008-07-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829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 发明(设计)人: | 张勇;张育;张文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育 |
| 主分类号: | D01H5/72 | 分类号: | D01H5/72;D01H5/7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25600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集聚 纺纱 汇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纱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聚纺纱机中的汇聚装置。
背景技术
紧密纺被称为“21世纪的环锭纺纱新技术”,是近年来环锭纺纱技术的一个研发热点。但国际上紧密纺技术的研发早在约20年前就开始了。近年来,无论是紧密纺的纺纱原理、紧密纺系统的结构装置,还是紧密纱的下游应用的研究开发,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紧密纺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紧密纺纱系统主要有两大类型:负压集聚型和机械集聚型。负压集聚型紧密纺系统是应用最广泛的紧密纺系统。
为了尽可能的减少紧密纱的浮游纤维和毛羽,人们在吸风集聚机构的集聚罗拉上设置了气流导向元件,也称为导气元件。气流导向元件安装在输出胶辊与牵伸胶辊之间的集聚罗拉上方,距离集聚罗拉表面有一定高度处,是一个特殊设计的配套件。有了气流导向元件,负压吸风气流主要从两侧或一侧集聚纤维,保证了纤维集聚的高效性,纤维在到达输出钳口时,须条的宽度更窄,加捻三角区也更小。
德国青泽公司的紧密纺细纱机是在三罗拉双皮圈牵伸系统的Zinser传统环锭细纱机的基础上加装集聚装置改造而成的。其主要结构特点如下。
(1)上置式吸风集聚型紧密纺系统设计。
在原细纱机牵伸装置前加装一套负压集聚装置,包括一对输出罗拉、表面带有单列间隔小孔的多孔皮圈、皮圈架以及一对前罗拉,但其吸风管套集聚圈集聚机构设计在纤维须条的上部,属于上置式吸风集聚型紧密纺系统。这是其与众不同的典型特征之一。
该系统在前罗拉前方增加一根由车头传动的输出罗拉,其上装有输出胶辊,两者组成输出钳口,同时也是须条加捻的阻捻钳口。输出胶辊上装有皮圈架组件,该组件由整体防静电的塑料特制而成,设有负压气流导向口,并与负压源相连。集聚圈套在输出胶辊及皮圈架组件上,构成纤维集聚区。
在所述的皮圈架内部装有吸风管,可产生真空度为1960~2156Pa的空气负压。皮圈架向下的一面对应每个纺纱锭位开有一个由宽变窄的斜向的V形吸风口。对应于吸风口的皮圈在向下的一面吸附着纤维须条。外面的空气穿过纤维须丛及皮圈的孔眼被吸入吸风管内时,纤维被仅仅地贴附在多孔皮圈上并向孔眼中心移动,使纤维被集聚起来。由于皮圈的柔性作用,通过负压气流的作用,在集聚区的皮圈上可形成一个内陷的凹槽,能更有效地对纤维进行集聚,形成结构紧密的纤维束。当集聚的须条被加捻成纱线时,加捻三角区消失。
(2)胶质集聚圈设计。
青泽紧密纺系统的另一个技术特征设计是采用胶质集聚圈。这种胶质集聚圈(一般成为多孔皮圈或胶圈)以传统牵伸机构胶圈为基础。多孔皮圈的通气孔既能牢固地定位纤维纤维束,又避免了意外的纤维损失。胶质集聚圈围绕输出胶辊和皮圈架回转,皮圈架呈三角形状,尖端探入前罗拉和前胶辊之间,以便于经过牵伸后的纤维须条立即受到多孔皮圈的吸附。
青泽公司的紧密纺细纱机的缺点是:由于胶质集聚圈(一般成为多孔皮圈或胶圈)是一个需经常清洗的部件,且在清洗时还必须停机才能将其拆卸下来,既降低了生产效率,又增加了生产成本;另外,由于胶质集聚圈围绕输出胶辊和皮圈架回转,是一个易磨损的部件,需要经常更换,但是其制造工艺复杂,且制造技术为青泽公司所独有,所以该胶质集聚圈的售价较高,导致集聚纺纱的加工成本也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耐磨损、使用寿命较长的集聚纺纱汇聚装置。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集聚纺纱汇聚装置,包括可转动的汇聚罗拉、用于吸入气流的吸气元件和用于连通外接抽气装置和吸气元件的导气元件;所述吸气元件与汇聚罗拉之间留出用于纱线通过的间隙;所述吸气元件内设有吸气通道,且接近汇聚罗拉的一端也即底端的表面上设有吸气区域,所述吸气区域上设有与所述吸气通道连通的多个吸气孔;所述吸气元件的吸气通道与导气元件连通。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吸气元件底端的吸气区域从侧面方向观察呈弧线形;所述各吸气孔排成的基本形状是V形、一形、=形、≡形、π形、Y形或者⊥形。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各吸气孔沿纱线行进的方向成行排列。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汇聚罗拉设置在转轴上,所述汇聚罗拉的外周表面上还设有斜齿;所述吸气元件的吸气区域的外表面与汇聚罗拉之间的间隙沿着纱线行进的方向逐渐减小。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吸气元件的底端设有集聚槽,所述吸气区域位于该集聚槽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育,未经张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54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模拟火焰装置
- 下一篇:注塑机安全地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