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节能快热电热水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25470.0 | 申请日: | 2008-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7367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15 |
发明(设计)人: | 邹清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邹清海 |
主分类号: | F24H1/10 | 分类号: | F24H1/10;F24H9/18;F24H9/20 |
代理公司: | 荆州市亚德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德斌;方风波 |
地址: | 434000湖北省荆州市沙***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能 热电 热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节能快热电热水器,属于家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所销售的热水器虽然款式繁多,但类型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即燃气热水器,和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的不足之处在于燃烧时要产生废气,易发生中毒事件;而且随着石油的不断涨价,燃气价格也在不断上升,使用成本越来越高。太阳能热水器虽然不存在这些问题,但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当环境温度较低,或没有太阳的时候水温很低,无法使用。电热水器克服了以上两者的不足之处,因此很受消费者青睐。但电热水器也有不足之处,如带水箱的电热水器体积大,加温时间长;不带水箱的快热电热水器由于功率比较大,对电路的控制元件要求较高,如不注意,则会影响到安装线路上其他电器元件的安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对已有电热水器的不足,通过冷水打开自动开关与继电器接通,打开控制调温开关与可调电阻接通,实现一个开关既与发热器接通,同时又完成调温和控制的双重作用。且线路结构简单,使用安全,体积小,便于安装,操作简便,在确保调温器、加热器、自动开关合理布局要求的情况下,由开关控制调温器,实现发热器功率调节的节能快热电热水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的:
该节能快热电热水器由热水器壳体、发热器、进水管、出水管、调温开关、指示灯、可控硅、继电器和接线端子构成,其特征在于:发热器装在热水器壳体的一侧,继电器和接线端子装在热水器壳体的另一侧;发热器下部连接有进水管,上侧部连接有出水管;热水器壳体表面装有调温开关和指示灯;继电器通过出火线连接发热器上部和可控硅,可控硅通过可控硅火线与发热器上部连接,继电器通过进火线与接线端子连接,可控硅通过导线与调温开关连接,发热器上通过导线连接有一指示灯。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是,该节能快热电热水器线路结构合理,紧凑,安全,体积小,便于安装,操作方便,一个开关控制整个电路电流调节,符合线路走向要求,适用于各种节能快热电热水器中。
附图说明:
图1为节能快热电热水器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2为节能快热电热水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节能快热电热水器的电路图。
图中:1、热水器壳体,2、发热器,3、进水管,4、出水管,5、调温开关,6、可控硅,7、继电器,8、接线端子,9、自动流量开关,10、继电器触点开关,11、温控开关,12、电阻,13、可调电阻,14、双向二极管,15、电容,16、电阻,17、指示灯,18、出火线,19、可控硅火线,20、进火线,
具体实施方式:
该节能快热电热水器由热水器壳体1、发热器2、进水管3、出水管4、调温开关5、可控硅6、继电器7、接线端子8和指示灯17构成。发热器2装在热水器壳体1内的一侧,继电器7和接线端子8装在热水器壳体1的另一侧;发热器2的下端部与进水管3连接,发热器2的上侧部与出水管4连接。热水器壳体1的表面装有调温开关5和指示灯17;继电器7通过一根出火线18连接发热器2上部的接线柱,继电器7通过另一根出火线18连接可控硅6,可控硅6通过可控硅火线19与发热器2上部的接线柱连接,继电器7通过进火线20与接线端子8连接,可控硅6通过导线与调温开关5连接,发热器2上的接线柱之间通过导线连接有一指示灯17(参见附图1—3)。
该节能快热电热水器工作时,由冷水打开自动流量开关9并接通继电器7,使继电器触点开关10接通,发热器2工作使冷水快速加热。同时打开调温开关5使可调电阻13接通,通过可控硅6控制调节水温高低,水温高低由指示灯17显示。整个电热水器由一个开关既与发热器2接通,同时又完成调温和控制的双重作用,从而实现了一个开关控制整个电热水器电路电流的调节,使电热水器的线路结构简单,紧凑,安全,体积小,并通过可控硅6控制调节水温高低,操作简便,符合线路走向要求。与带水箱的电热水器相比节能,且加热快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邹清海,未经邹清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547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