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交叉配筋转换层再生混凝土剪力墙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24523.7 | 申请日: | 2008-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379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1 |
发明(设计)人: | 曹万林;张建伟;刘强;张亚齐;尹海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2/56 | 分类号: | E04B2/56;E04C2/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卢国楷 |
地址: | 10012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交叉 转换 再生 混凝土 剪力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交叉配筋转换层再生混凝土剪力墙,属于一种剪力墙结构体系。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废弃混凝土;与此同时大量的天然砂石骨料被不断的开采,天然骨料资源亦将趋于枯竭。再生混凝土技术是一项将废弃混凝土块破碎、清洗、分级后,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而制成再生混凝土骨料,然后将制成的骨料部分或全部代替天然骨料配制成混凝土的技术,该技术的应用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建筑结构中,剪力墙是建筑结构的核心抗震部件,承担着整体结构80%的地震作用,因此,把再生混凝土技术应用于剪力墙结构具有广阔的前景。研究表明,再生混凝土强度相对于普通混凝土低,承载力退化速度也快于普通混凝土,同时在地震作用下,剪力墙结构上部的层剪力小于下部的层剪力。因而,剪力墙结构采用下部普通混凝土、上部再生混凝土,可以满足量大面广的剪力墙结构住宅的抗震设计要求,同时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然而,在剪力墙上下采用不同性能混凝土形成的的转换层处,容易出现抗剪刚度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从而影响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所以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对转换层进行处理。在转换层处设置交叉配筋不仅可以防止不同混凝土层之间的抗剪滑移,同时也可对剪力墙的抗剪承载力变化有个过渡的过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满足现有规范抗震设计的要求,解决大量废弃混凝土处理困难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带交叉配筋转换层再生混凝土剪力墙。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剪力墙下部采用普通混凝土,剪力墙上部采用再生混凝土,剪力墙中部设置转换层,转换层高度取3倍的剪力墙墙体厚度;剪力墙中配置两排分别由横向分布钢筋和纵向分布钢筋组成的钢筋网,两排钢筋网之间用拉接钢筋拉接;在剪力墙转换层处,两排钢筋网内侧设置钢筋斜支撑,钢筋斜支撑和剪力墙钢筋网连接,在混凝土剪力墙内部形成暗支撑。
所述的带交叉配筋转换层再生混凝土剪力墙,其特征在于:在剪力墙转换层处设置的钢筋斜支撑呈X形,钢筋斜支撑上端伸入上部剪力墙中的长度大于等于2倍的剪力墙墙体厚度,并与剪力墙中的钢筋网绑接;钢筋斜支撑下端伸入下部剪力墙中的长度大于等于2倍的剪力墙墙体厚度,并与剪力墙中的钢筋网绑接。
带交叉配筋转换层再生混凝土剪力墙充分发挥两种混凝土的优势,利用了再生混凝土结构,优化了结构设计,保证了结构性能。在受剪力较大的剪力墙下部,采用性能稳定的普通混凝土,而受剪力较小的剪力墙上部,采用性能稍差的再生混凝土。在刚度突变的转换层处,设置交叉配筋可以防止不同混凝土层之间的抗剪滑移,同时对剪力墙的抗剪承载力变化有个过渡的过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带交叉配筋转换层再生混凝土剪力墙一个结构单元的结构配筋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A-A的剖面图。
图中:1-普通混凝土,2-再生混凝土,3-转换层,4-钢筋斜支撑,5-钢筋网。
具体实施方式
带交叉配筋转换层再生混凝土剪力墙的结构形式如图1-2所示,其下部采用普通混凝土1,上部采用再生混凝土2,在剪力墙中部转换层3两片钢筋网5内侧设置X形钢筋斜支撑4,其上端伸入上部剪力墙中其长度大于等于2倍墙体厚度,与剪力墙中的钢筋网5绑接;其下端伸入下部剪力墙中其长度大于等于2倍的墙体厚度,并与剪力墙中的钢筋网5绑接。其它构造配筋有:剪力墙两片钢筋网5之间用间距小于或等于600mm的拉接筋相连。
其制作步骤如下:
1)配置剪力墙两侧边框柱的钢筋;
2)配置剪力墙的由横向分布钢筋和纵向分布钢筋组成的两排钢筋网5;
3)在转换层两排钢筋网5内设置X形钢筋斜支撑4,并与剪力墙钢筋网5连接;
4)在剪力墙下部现浇普通混凝土1;
5)在剪力墙上部现浇再生混凝土2,即构成带交叉配筋转换层再生混凝土剪力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45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