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翻转复位的摇臂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24388.6 | 申请日: | 2008-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1362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23 |
发明(设计)人: | 樊之夏;袁汝华;徐慧;耿焘;李怀亮;李永利;沈庆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B35/28 | 分类号: | B63B35/28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胡婉明;高凤荣 |
地址: | 100010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翻转 复位 摇臂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驳船施工的辅助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将大型导管架从下水驳船上滑下水的自动翻转复位的摇臂,属于海洋石油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下水驳船区别于其它普通驳船最突出的结构,就是在船艉设置两个带有转动轴的摇臂,摇臂是在导管架滑下水瞬间用来托着导管架一起摇动的钢臂。
如图1所示,现有的摇臂包括:摇臂本体1,摇臂本体1由外板及内部纵横交错的隔板焊接组成的钢结构箱形梁,摇臂底部的中间位置上采用焊接方式连接有摇臂转轴3,摇臂转轴3的转动点设在尾垂线上。
使用时,摇臂成对安装在驳船的艉部的凹槽内,根据工程对两个摇臂滑道间距的要求,将摇臂转轴通过锁紧装置固定于驳船艉部的凹槽内,使得摇臂做绕定轴的旋转运动。摇臂总长度的一半探出船艉,摇臂的前端与主甲板上的两条贯通全船的纵向滑道相接,摇臂与滑道一起可以在距船舯一定范围内进行调节,以适应不同尺度导管架下水的需要。在导管架沿船舶纵向滑移下水的最后阶段,导管架整个重量压在摇臂上,通过摇臂的翻转使导管架下水。
当摇臂随下水导管架翻转后,通常作用于摇臂的外力及摇臂自身重量不足以使摇臂自动翻转复位,需借助外力和人工操作将其翻转复位。这不仅增加了施工资源,还增加了海上施工风险;由于摇臂绕转轴惯性矩较大,这种借助外力复位很难控制摇臂角速度,复位的过大冲击力极易对甲板造成一定的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摇臂存在的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自动翻转复位摇臂,其在保证导管架安全下水的同时,可以使摇臂在导管架下水以后能够自动翻转复位,且降低了摇臂对甲板的冲击力;同时,也增加了海上施工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自动翻转复位的摇臂,包括摇臂本体,摇臂本体为钢结构箱形梁,摇臂本体底部纵向长度的中间位置上连接有摇臂转轴;其特征在于:摇臂本体上设置有压载水舱、压载水舱的进水口、压载舱的出水口;其中,压载水舱位于摇臂本体的后端,进水口位于压载水舱的上缘,出水口位于压载水舱下缘;摇臂转轴前端纵向位置的左右两侧相互对应,且间隔一定距离连接有数个缓冲器的连接装置;数个气液缓冲器通过气液缓冲器连接装置与摇臂本体连接成为一体。
所述压载水舱的容水量为14~16吨范围。
所述压载水舱的容水量与摇臂入水的体积形状、摇臂自重和重心位置相互匹配。
所述气液缓冲器连接装置包括一U形架,U形架的两侧肘板焊接在摇臂本体上,U形架底部面板的中部设有一通孔,四周设有数个与气液缓冲器上孔相对应的螺孔,气液缓冲器置于中部的通孔内,紧固螺栓穿过气液缓冲器上孔及与其相对应的螺孔,将气液缓冲器固定在U形架底部面板上。
所述摇臂本体的前后两端各设置并焊接一个吊耳,该吊耳为钢管,设置在摇臂本体后端的吊耳同时作为压载水舱的进水口与压载水舱相连通,设置摇臂本体前端的吊耳为钢管或钢轴。
所述摇臂本体左右对称于y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摇臂本体的后端设置具有进水口、出水口及容水量为14~16吨的压载水舱,并附有气液缓冲器的结构设计,在保证导管架安全下水的同时,可以使摇臂在导管架下水以后能够自动翻转复位,并且降低了摇臂对甲板的冲击力,避免了对甲板的伤害,进而增加了海上施工的安全性。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节约了施工资源;操作简便,维护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压载水舱进、出水口布置示意图。
图5为图2、图3及图4气液缓冲器连接装置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A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B—B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平置于上甲板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翻转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主要标号说明:
1 摇臂本体、2 锁紧装置、3 摇臂转轴、4 压载水舱、5 进水口、6 出水口、7 气液缓冲器的连接装置、8 气液缓冲器、9 吊耳、10 U形架、11 U形架的两侧肘板、12 U形架的底部面板、13 紧固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438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