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脉冲气动调合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24376.3 | 申请日: | 2008-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5040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25 |
发明(设计)人: | 霍少田;李晓东;刘长学;葛庆文;李新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霍少田;李晓东;刘长学;葛庆文;李新华 |
主分类号: | B01F13/02 | 分类号: | B01F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文彬 |
地址: | 100015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脉冲 气动 调合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气体调合容器内液体的系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脉冲气动调合系统。
背景技术
容器是指调合罐或反应釜。目前对容器内液体的调合,通常是采用机械式搅拌或气体直吹的方式。气体直吹的方式比较的浪费气体。利用叶浆式搅拌机或锚式搅拌机搅拌的机械方式,虽然具有调合液体的能力,但是由于搅拌机本身结构复杂,不易对搅拌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控制,调合时间较长,生产效率极低;另外由于搅拌机的电机存在磨损或故障,需要定期停产维修,造成了减产同时消耗大量的电能和热能;搅拌机需要提高加热温度来克服存在的高能耗,增加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智能脉冲气动调合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减少停产维修率、无需机械维护、生产成本低的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脉冲气动调合系统,包括工控电脑、电-气脉冲信号转换器、控制阀组、压缩空气泵及集气盘,电-气脉冲信号转换器包括顺次设置的PLC控制器、继电器模块及电磁阀,控制阀组包括顺次设置在压缩空气泵及进气管之间的三通气接头、球阀、减压阀、气控阀及手控球阀,球阀与减压阀之间设有管道滤清器,减压阀与气控阀之间设有信号反馈元件;其中,集气盘装设在容器底部,并根据容器大小设置一个以上,电-气脉冲信号转换器设置在容器的外部,集气盘通过进气管与控制阀组相连,信号反馈元件及电-气脉冲信号转换器分别与工控电脑相连,电-气脉冲信号转换器通过工控电脑来输入控制指令,控制阀组由电-气脉冲信号转换器控制动作,PLC控制器控制继电器模块及电磁阀开闭,电磁阀控制三通气接头及气动阀开闭。
所述集气盘为多个并且沿容器中心均布并按照作用区域均匀受力的原则分连接组,其中相同组的集气盘并联连接,不同组的集气盘并联连接连接。
为了更好的进行反馈控制,所述的智能脉冲气动调合系统中,与所述每组个并联连接的集气盘的进气管上分别设有信号反馈元件。
所述信号反馈元件为压力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及流体力学原理,通过电-气脉冲信号转换器联动控制阀组操控集气盘,以脉冲方式挤压出动力强大的气流,使较重的液体被挤出,运行到达液面的大气泡很自然的在液面爆破,巨大的爆破力把从容器底部推出来的较重的液体推向四周,在重力的作用下,这些较重的液体很快的沿着四周向下运动,运动过程中也冲刷和刮扫容器壁。这样,周而复始的惯性运动形成了整个容器内自下而上、自上而下、迅速的液体垂直循环运动,因此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极大的减少了相互运动的机械部件,减少了密封和泄漏,罐内不需要维护及检修;采用气动调合加快了物料的接触,扩大了液体与液体,液体与固体的接触面,加快了传热传质及物料反应速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能源;通过信号反馈元件的监控能够及时报警并提示出现故障的部位,便于操作人员的动态管理,维修人员的及时维护。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操作方便、减少停产维修率并且可有效降低能耗节省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容器的俯视图。
图中:1压缩空气泵,2控制阀组、2.1三通气接头、2.2球阀、2.3管道滤清器、2.4减压阀、2.5气控阀、2.6手控球阀、2.7信号反馈元件,3电-气脉冲信号转换器、3.1PLC控制器、3.2继电器模块、3.3电磁阀、4进气管、5容器、6集气盘、6.1A组、6.2B组、6.3C组,7工控电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霍少田;李晓东;刘长学;葛庆文;李新华,未经霍少田;李晓东;刘长学;葛庆文;李新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43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