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极化辐射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23606.4 | 申请日: | 2008-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30215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马欣;侯小强;苏健;陈琼;丁海煜;刘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摩比天线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21/24 | 分类号: | H01Q21/24;H01Q1/38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润湘 |
地址: | 10003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极化 辐射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双极化辐射单元。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信号传输质量和吞吐量,极化天线已被广泛应用。
目前主要有两种双极化辐射单元,参见图1所示,一种是采用线缆馈电方式的双极化辐射单元,该双极化辐射单元包括印刷电路板101、支撑线路板102和馈电支座103。印刷电路板101的表面用铜皮围成4个多边形的振子臂,4个振子臂的尾部连通。两个支撑线路板102垂直交叉,以支撑印刷电路板101,两个支撑线路板102上方的4个凸起部分分别与印刷电路板101表面的4个振子臂电连接,以起到馈电的作用。由于支撑线路板102比较薄,所以需要通过馈电支座103将支撑线路板102固定在反射板上。该双极化辐射单元通过支撑线路板102实现馈电,即每个支撑线路板102的一面敷有铜线110,作为馈电内导体,铜线110的一端连接反射板下的馈电网络,铜线110的另一端通过一个凸起部分连接到印刷电路板101表面的振子臂。每个支撑线路板102的另一面全部敷有铜,作为馈电外导体。因此,为了使双极化辐射单元满足阻抗和电压驻波比等方面的最低要求,馈电外导体的面积就比较大,即支撑线路板102的面积比较大,同时导致馈电支座103的面积和双极化辐射单元的体积比较大,不利于天线组阵。
参见图2,另一种是采用电缆馈电方式的双极化辐射单元,该双极化辐射单元包括印刷电路板(本图未示出)、支撑线路板201和馈电支座204。4个支撑线路板201在支撑印刷电路板的同时,作为馈电外导体,即通过上方4个凸起的部分202与印刷电路板上的振子臂连接。馈电支座204用于将支撑线路板201固定在反射板上,同时作为馈电外导体。馈电电缆(即馈电内导体)需要被固定在馈电支座204上,即被固定在馈电支座204的槽型结构205中,馈电电缆通过支撑线路板201上的孔203连接到印刷电路板。通过孔206以铆钉等方式将馈电支座204固定在反射板上。由于馈电电缆被固定在馈电支座204上,并且馈电支座204作为馈电外导体,所以为了使双极化辐射单元满足阻抗和电压驻波比等方面的最低要求,馈电支座204的占反射板的面积比较大,从而导致双极化辐射单元的体积比较大,不利于天线组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双极化辐射单元,用于提供一种新的馈电结构,并实现比现有技术体积更小的双极化辐射单元。
一种双极化辐射单元,包括:
印刷电路板,其一面包括两个彼此中心垂直的半波振子,且该垂直交点位于所述双极化辐射单元的纵轴上;每个半波振子对应一个极化方向,且包含两个头部位置相对的振子臂;
2个馈电导体,每个馈电导体对应一个半波振子,每个馈电导体的一端电连接对应的半波振子中的一个振子臂;
4个支撑架,共同支撑印刷电路板;每个支撑架由一个片状材料弯折而成,4个支撑架围绕所述纵轴,且弯折的开口朝外;每个支撑架的一端分别与一个振子臂连接;
2个馈电导体分别位于位置相邻的2个支撑架所围绕的范围内,且与围绕的支撑架之间留有一条缝隙;该馈电导体与该支撑架形成微带传输馈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利用弯角形支撑架和馈电导体形成微带传输馈电结构,该新的馈电结构对支撑架的体积要求较小,并且省略了馈电支座,从而减小了双极化辐射单元的体积。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采用线缆馈电方式的辐射单元的结构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采用电缆馈电方式的辐射单元的馈电部分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双极化辐射单元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架与馈电导体部分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印刷电路板正面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印刷电路板的正面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新的馈电方式,即微带传输馈电方式,通过改变双极化辐射单元的馈电结构来减小双极化辐射单元的体积。
本实施例中的导体材料包括铜、铁等金属材料,还包括导电塑料等。
参见图3,本实施例中的双极化辐射单元包括印刷电路板301、馈电导体302和支撑架30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摩比天线技术(深圳)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摩比天线技术(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360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