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冷弯头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22994.4 | 申请日: | 2008-10-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9333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9 |
| 发明(设计)人: | 刘革;鲁亮;瞿华;张传波;王世芹;曾建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3J15/06 | 分类号: | F23J15/06;F16L4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春兰 |
| 地址: | 100176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水冷 弯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水冷弯头,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高温高速烟气流 通的水冷弯头。
背景技术
高温(850℃-1050℃)含尘烟气在通风管道内高速流动时会将大量的热传 递给管道,并会使管道软化、磨损。为了解决高温含尘烟气在通风管道内高速 流动时的隔热和磨损问题,则在管道内铺设了耐火砖或者涂覆耐火层,但是当 遇到有管道弯头的地方,尤其是弯头的朝向垂直向下的时候,耐火砖或者耐火 层很容易掉落,如此会给后续工艺设备的正常运行带来很大麻烦。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弯头,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冷弯头,其不必另外铺设耐火砖或涂覆 耐火层就能够让高温含尘烟气高速流通。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水冷弯头,其具 有一个烟气通道,其中,在该烟气通道的外侧围设了水冷机构。
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该水冷机构包括一个套板、至少一个进水管和至少 一个出水管,该套板围设在该烟气通道的外侧,该套板与该烟气通道之间形成 冷却水通道,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均与该冷却水通道连通。
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该冷却水通道上设有至少一个分隔板,将冷却水通 道分隔为复数个冷却管段,每个冷却管段均具有一个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
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水管为低端进水管,所述出水管为高端出水 管。
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在每个冷却管段上的烟气通道的内壁设有至少一个 防磨圈。
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在该水冷弯头上设有至少一个喷嘴接管,该喷嘴接 管与该烟气通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水冷弯头的特点及优点是:
1、由于在烟气通道外侧设置了水冷机构,通过冷却水来对烟气通道进行降 温,不用在烟气通道内铺设耐火砖或者涂覆耐火层,从而避免了耐火砖或者耐 火层的掉落问题。
2、由于若干分隔板将冷却水通道分隔为复数个冷却管段,每个冷却管段均 具有低端进水管和高端出水管,从而进一步有效地提高了冷却效果。
3、在每个冷却管段的烟气通道的内壁焊有防磨圈,从而有效地防止调整含 尘烟气对于烟气通道内壁的磨损。
4、其能够让高温烟气高速通过,同时又不会损坏弯头本身及后续的工艺设 备。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 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水冷弯头的主视剖面示意图;
图2是沿图1的I-I线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 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水冷弯头,其具有一个烟气通道1,以供高温高速烟气 运行,在烟气通道1的外侧围设了水冷机构。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该水冷机构包括一个套板2、至少一个进水管3和 至少一个出水管4,其中,套板2围设在烟气通道1的外侧,使得套板2与烟 气通道1之间形成冷却水通道5,进水管3和出水管4均与冷却水通道5连通。 冷却水从进水管3进入冷却水通道5中,对烟气通道1进行降温后,从出水管 4流出,也就是说,该水冷机构是外接供水系统来对冷却水通道5进行供水, 使得该水冷机构结构简单,便于检修。其中,套板2可以围设在部分烟气通道 的外侧,也可围设在整个烟气通道1的外侧,视使用需要而定。
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在冷却水通道5上设有至少一个分隔板6,将冷却 水通道5分隔为复数个冷却管段,在此处是设有四个分隔板6,将冷却水通道5 分隔为五个冷却管段,每个冷却管段均具有一个进水管3和一个出水管4;且 较佳的,进水管3为低端进水管,出水管4为高端出水管,即,进水管3位于 下方,出水管4位于上方,遵循冷却水从下方进水,上方出水的原则,使得冷 却效果达到最佳。
另外,还可在每个冷却管段的烟气通道1的内壁设有(例如焊接)至少一 个防磨圈7,以有效防止调整含尘烟气对于烟气通道1的内壁的磨损,在此处 具有五个冷却管段,设有六个防磨圈7。其中,防磨圈7由耐磨材料制成,例 如45号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299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