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天线辐射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22837.3 | 申请日: | 2008-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580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发明(设计)人: | 马欣;董玉良;潘晋;丁海煜;刘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广东通宇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9/10 | 分类号: | H01Q1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润湘 |
地址: | 10003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天线 辐射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电磁辐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天线辐射单元由反射板、支撑部件、馈电部件和激励单元组成。支撑部件的一端固定在反射板上,其另一端连接激励单元以支撑激励单元。馈电部件连接在激励单元与反射板之间,起到馈电的作用。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结构也多种多样,并且各网络工作频带不同。TD-SCDMA网络采用的智能天线要求工作频率为1880~1920MHz、2010~2025MHz、2300~2400MHz,其相对带宽超过24%。数字通信网络(DCN)通信频率为1710~1880MHz。个人通信服务(PCS)通信频率为1850~1990MHz。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通信频率为1920~2170MHz。全球微波接入互通(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部分通信频率为2300~2700MHz。
可见1710-2400MHz相对频带宽度超过33%,1710-2700MHz相对频带宽度接近45%。而现有技术中的天线辐射单元所能提供的阻抗相对频带宽度不超过25%,因此,不同网络需要多个天线来支持。
综上,由于现有的天线辐射单元提供的相对带宽较窄,所以由此组成的天线阵的带宽受到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天线辐射单元,用于实现较宽的阻抗和隔离带宽,便于组成天线阵。
一种天线辐射单元,包括:反射板,固定在反射板上的第一支撑部件,固定在第一支撑部件上且包括多个振子臂的主辐射体,以及给所述主辐射体馈电的馈电部件;还包括:
寄生部件,包括多个寄生振子;寄生振子的数量与振子臂的数量相同,长度和宽度均不大于振子臂;
第二支撑部件,固定在主辐射体上,并支撑寄生部件,使寄生部件的中心对应主辐射体的中心,寄生振子的最大面与振子臂的最大面相对,使寄生部件与主辐射体相互发生电磁耦合作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主辐射体的上方设置一寄生部件,主辐射体和寄生部件共同实现较宽的阻抗和隔离带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双极化天线辐射单元的组装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双极化天线辐射单元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45°极化电压驻波比频率特性曲线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45°极化电压驻波比频率特性曲线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45°极化隔离度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主辐射体(即激励单元)的上方设置一寄生部件,主辐射体与寄生部件相互发生电磁耦合作用,即利用该寄生部件(即次辐射体)和主辐射体的适当结合可以实现较宽频带的天线辐射单元。
本实施例中的导体材料包括铜(紫铜等)、铝和导电塑料等。
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双极化的天线辐射单元包括反射板01、第一支撑部件02、馈电芯线07、由两对对称的振子臂03构成的主辐射体、第二支撑部件04和寄生部件09。
主辐射体包括两对对称的振子臂03,4个振子臂03成“+”字形。
寄生部件09的表面为导体材料,寄生部件09的内部可以是导体材料也可以是绝缘体等其它材料。寄生部件09位于主辐射体的正上方,即寄生部件09的中心对应主辐射体的中心,且寄生振子与振子臂03的形状成几何相似,寄生振子的尺寸不超过主辐射体。较佳的,寄生振子宽度与主辐射体振子03的宽度相同。
第二支撑部件04由绝缘材料制成,用以支撑寄生部件09支撑并将其固定于主辐射体上。第二支撑部件04为圆柱体,可以是空心或是实心。本实施例中寄生部件09与主辐射体之间的距离,即第二支撑部件04的高度,在0.05~0.1波长范围内。
本实施例将第一支撑部件02与馈电芯线07相结合从而构成馈电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广东通宇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广东通宇通讯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28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