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螺旋型荧光灯自动弯管成型机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22138.9 | 申请日: | 2008-07-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050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9 |
| 发明(设计)人: | 潘昌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昌贵 |
| 主分类号: | C03B23/045 | 分类号: | C03B23/045;C03B23/06;H01J9/24 |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秉中 |
| 地址: | 317005浙江省临海市东塍***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 荧光灯 自动 弯管 成型 | ||
1.螺旋型荧光灯自动弯管成型机,包括双螺旋弯管装置、传动装置(72)、立式的灯管坯管加热装置(67)、将坯管送入加热装置(67)的一级坯管移位装置(68)、将坯管自加热装置(67)中的一个加热区域移动到下一个加热区域的二级坯管移位装置(69、69a)、将坯管移出加热装置(67)至双螺旋弯管装置进行弯管的弯管夹钳装置(71、71a)、将成形后的坯管移出弯管机的拉出装置(7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螺旋弯管装置包括相互配合设置的弯管机构(18)与接电机构(25),弯管机构(18)前方配合设置退热装置(74),加热装置(67)前方配合设置机体支架(26),所述的机体支架(26)固定连接管头模具加热机构(66)与接电机构(2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型荧光灯自动弯管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弯管机构(18)包括中心铝盘(17)、分割器(5),所述的中心铝盘(17)固定连接一组可升降的双螺旋弯管模具机构(18a),中心铝盘(17)上方配合设置下接线板(15),所述的下接线板(15)配合设置一组接电螺丝(14),中心铝盘(17)与分割器(5)固定连接,所述的分割器(5)配合设置定位刹车器(11a)、驱动电机(13a)、行程开关(28)。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型荧光灯自动弯管成型机,其特征在于加热装置(67)的左右方配合设置二级坯管移位装置(69、69a),并通过定位座(46)与机架立柱(70)顶面固定连接,所述的二级坯管移位装置(69、69a)设有气缸(45)驱动的升降机构,所述的升降机构包括配合设置的接料夹钳(48)、接料夹钳摆臂(51a)、接料夹钳连接座(52a)、接料夹钳固定座(50a)及相互配合设置的移位夹钳(49)、移位夹钳摆臂(51)、移位夹钳连接座(52)、移位夹钳固定座(50)和夹钳齿轮(47),定位座(46)固定连接接料夹钳连接座(52a)与移位夹钳连接座(5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型荧光灯自动弯管成型机,其特征在于加热装置(67)包括相互配合设置的前烘箱(54)、前烘箱固定支架(59)、后烘箱(55)、后烘箱固定支架(56),前烘箱固定支架(59)固定连接机架脚座(73),后烘箱固定支架(56)固定连接机架立柱(70)的横梁(57),所述的后烘箱(55)左右侧配合设置一组夹钳(60),夹钳(60)通过连接杆(58)相互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型荧光灯自动弯管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装置(67)下方两侧配合设置弯管夹钳装置(71、71a),所述的弯管夹钳装置(71、71a)包括弯管夹钳控制机构,所述的弯管夹钳控制机构包括弯管夹钳固定座(61),弯管夹钳固定座(61)固定连接驱动电机(63)、行程开关固定座(64),行程开关固定座(64)连接设置行程开关(65),行程开关(65)与弯管夹钳(62)配合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型荧光灯自动弯管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体支架(26)固定连接的管头模具加热机构(66)包括喷火头和火罩。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型荧光灯自动弯管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电机构(25)包括与机体支架(26)固定连接的脚架(19),脚架(19)固定连接滑槽(22a)、气缸座(20),滑槽(22a)内滑动连接的滑块(22)下方通过连接板(24)连接设置上接线板(15a),所述的上接线板(15a)连接设置一组接电螺丝(14a),气缸座(20)上固定连接的气缸(21)通过弹簧与连接板(24)连接配合,所述的脚架(19)下部固定连接行程开关(23),行程开关(23)与接电螺丝(14a)一端触接配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型荧光灯自动弯管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退热装置(74)包括脚座(30),脚座(30)配合设置连接输送带(37)的滚筒(33、33a)、固定电机(44)的电机板(31),滚筒(33)链接连接电机(44),滚筒(33)上方配合设置接料斗(35),滚筒(33a)连接设置调速器(41),滚筒(33a)前下方配合设置下料斗(40),滚筒(33、33a)与输送带(37)构成的内圈配合设置加热管(3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昌贵,未经潘昌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2138.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