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避难柜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18630.9 | 申请日: | 2008-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501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8 |
发明(设计)人: | 秦乃渝 | 申请(专利权)人: | 秦乃渝 |
主分类号: | A62B99/00 | 分类号: | A62B9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21701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避难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避难用的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家庭的避难柜。
背景技术
地震灾害是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现象,是至今为止人类不能准确预报、也不可能完全防止的重大灾害,因而严重危及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据科学统计:当一个生命个体遭受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时,身处倒塌建筑的废墟与瓦砾中,在没有食物与饮水的环境里,一般人的平均生命存活时限是72个小时。而大地震通常在地震发生40秒后才开始造成房屋坍塌,在促不及防的短时内,人们很难从室内逃离到安全的地方,特别是睡梦中!房屋抗御地震的强度很重要,但由于楼房施工存在瑕疵、设计存在瑕疵、建筑物年久失修、建筑物竣工投入使用后周围环境和地下环境变化,如基础下面开采煤矿等,造成抗震能力减弱,使房屋坍塌,特别是大级别地震后房屋倒塌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
利用短短的40秒进行有效防护,减少伤害,提高生存机会就是首选方式。有什么办法使我们在灾害来临时身体不遭受伤害?有什么办法在废墟中延长生命,为获得救援争取更多的时间?就成为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可为个体提供快速避难,并具有适当生活和保障空间的避难柜。
避难柜是基于建筑抗震设防不足,或超越设防标准的地震发生时,房屋坍塌不可避免时,为抵抗地震灾害提供的最后一道又是非常有效的被动保护手段。其利用房屋在受到破坏倒塌前20至40秒时间里,使人从容逃入避难柜中,达到避险求生的目的。由于人类在生活过程中,待在卧室里的时间约占人生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时,在睡眠中人的应变能力最差,故避难柜应该安放在卧室中,平时作为一件家具摆放,遇到地震灾害时快速避难使用。这种避难柜要求强度如下:
1、当一块预制空心板一端(不超过300公斤)从2.5米高处自由落下砸到柜顶、柜体任何一面,不造成较大变形。
2、当一面砖墙约600公斤倾倒砸向柜体任何一面时,不造成较大变形。
3、房屋坍塌时,约六层楼的废墟堆积在柜体上时,亦不会产生较大变形。
以上三种强度要求,只要满足上述第一条,其余两条就可容易满足。而较大变形是指形状尺寸变形超过20%以上,影响避难柜内藏身者,并可能造成藏身者挤压伤害时为较大变形。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避难柜,包括柜体和柜门,柜门上设有无匙方便锁和一个以上的透气孔,柜门通过合页连接在柜体上。
所述在柜体的至少四个面上设有柜门。
所述柜体内还设有储藏柜。
所述储藏柜表面设有坐垫。
所述柜体内还设有活动扶手。
所述柜体内还设有存放氧气袋的吊仓,吊仓上设有活动门。
所述柜体内还设有防爆照明灯和为防爆照明灯提供电源的蓄电池。
所述柜体或柜门上设有报警器,报警器通过导线与蓄电池连接。
所述柜体内表面覆盖有防止撞伤的弹性保护层,柜体内的突出物都为圆弧形。
所述柜体为拼装结构或整体结构,柜体和柜门内还设有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避难柜的优点包括:
1、在地震灾害来临时,能够为避难者快速提供躲避空间,使避难者免受房屋倒塌带来的伤害,或者减轻受伤害的程度。
2、避难者在废墟中得到避难柜中储备资源的补充,可以有效延长生命、简单自救、保存体力,获得更多的救助机会。
3、避难者在废墟中能够利用防爆照明灯缓解在黑暗中的恐惧感,观察和了解周围情况,主动逃生。
4、报警器可以发出报警信号,及时、快速地与外界主动联系,及早得到救援。
5、对于在地震灾害中已经形成心理阴霾,敏感恐惧的人群,有着极大的抚慰作用。
6、无匙方便锁和多方向柜门,使地震灾害来临时,躲避迅速、进出自由。
7、柜体内软包表面、活动扶手和弧形设计的突出物,在避难柜翻滚过程中也不会伤害到避难者,充分增加和体现了避难柜的防护作用。
8、整体结构紧凑、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正面剖视图;
图3为图2的A-A向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图2、图3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秦乃渝,未经秦乃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863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