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标签天线及采用该天线的电子标签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18576.8 | 申请日: | 2008-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308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0 |
发明(设计)人: | 程胜祥;王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9/16 | 分类号: | H01Q9/16;H01Q1/38;H01Q1/22;G06K19/07 |
代理公司: | 信息产业部电子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肖伟先 |
地址: | 518057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标签 天线 采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微波通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子标签天线,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840MHz—845MHz频率范围内射频识别的电子标签,本实用新型还涉及采用该天线的电子标签。
技术背景
目前电子标签广泛被用于门禁系统中,譬如员工佩戴的工卡,会议签到系统等。电子标签被越来越多的用于靠近人体的环境中,由于人体对电磁波会有强烈的吸收,同时由于在佩戴时方向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对靠近人体应用的电子标签天线会有更苛刻的要求。
首先,由于运用场景的特殊性,譬如工卡,电子标签天线需要选用全向天线,那么简单的微带结构天线等不能适用。又由于工卡形式电子标签的尺寸限制,所以环形天线在性能实现上都有较大的困难。偶极子天线则表现出了它的优越性。一般的靠近人体使用的电子标签,譬如矿帽标签等,多采用弯折线偶极子电子标签天线形式,以保证标签天线的有效长度尽量最大化。但是由于在超高频下,人体的正切损耗在0.3-0.5,既不属于良导体,又不属于良介质,人体对超高频段电磁波有明显的吸收,因此简单的偶极子天线虽然能够用在工卡形式的靠近人体的电子标签中,但是在性能和读取距离上还是不能得到最优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子标签天线,该电子标签天线相对于传统的电子标签天线,能够有效提高标签的读取距离,本实用新型还要提供一种采用该电子标签天线的电子标签。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电子标签天线采用偶极子天线的形式,该偶极子天线两臂中的任一臂均包括两层铜皮,该两层铜皮之间为天线基板;所述两层铜皮之间处于直流导通状态;该偶极子天线两臂的馈点不在天线基板的同一个表面上。
所述天线任一臂的两层铜皮之间均是采用短路柱实现所述直流导通的。短路柱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在天线尺寸较大时采用多个短路柱有利于更好地保持两层铜皮之间的电连接。
所述天线任一臂的铜皮均是紧贴天线基板的。
所述天线任一臂的铜皮都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形状,例如为了提高天线增益所述天线任一臂的两层铜皮均可以各自采用环形的形状。
在天线的一个臂上,靠近天线馈点的铜皮可以形成弯折状,这样能够有效改变天线的阻抗大小,使天线的阻抗与芯片的特性阻抗达到共扼匹配。也可以是在天线的两个臂上,靠近天线馈点的铜皮均形成弯折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来确定。
在该天线的两臂中的一个臂上,该臂的两层铜皮中的一层被直流导通到天线基板的另一个表面上,并在该表面上形成一个连接点,供芯片安装使用。芯片即安装于所述连接点和天线的另一臂上。这样的结构安排即是为了实现所述偶极子天线两臂的馈点不在天线基板的同一个表面上。
具体地,可以采用短路柱将所述两层铜皮中的一层直流导通到天线基板的另一个表面上,即所述该天线臂的两层铜皮中的另一层所在的面上,同时,所述连接点可以是位于该短路柱上的一个焊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电子标签采用了上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子标签天线。
本实用新型电子标签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Polythyleneterephthalate,俗称涤纶树脂)为基板,采用该基板性能可靠且有利于降低电子标签成本。
天线基板可以为柔性基板,天线基板的形状也可以有不同选择,可以为长方体形,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设计成椭圆形等其它形状。
在本实用新型电子标签天线中,由于该偶极子天线两臂的馈点不在同一个表面上,所有当有电流通过时,天线任一臂的两层铜皮之间都会产生一个电容,从而得到感应电流,此感应电流的方向与该臂上原有的电流是反向的,因而臂上原有电流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在靠近人体时,由于电流削弱使得电磁场减小,人体对电磁波的吸收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从而提高了天线增益,增大了标签的读取距离。因而本实用新型电子标签天线能够实现靠近人体后的远距离读取,且性能稳定、易于批量加工、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子标签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芯片的安装示意图;
图3是交叉馈电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85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