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鞋底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18552.2 | 申请日: | 2008-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999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04 |
发明(设计)人: | 王圣领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圣领 |
主分类号: | A43B13/20 | 分类号: | A43B13/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4413山东省曹***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鞋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鞋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公知的传统鞋底材料是牛筋底,朔胶等,利用模具冲压而成,外形设计有鞋底和鞋跟两大部分,分体或者连体,这种传统的鞋底不节省材料,沉重,行走时易疲劳,吸纳足跟在与地面接触的瞬间缓冲力较小,患有关节炎病症的人,由于没有保健功能,因此对于康复没有促进性的作用。人体在重力的作用下,长时间行走或站立会引起足跟疼痛,也容易头晕。另外传统的鞋底由于不能够根据人体的需要而进行调整,对于行走有跛脚的人没有什么帮助。还有就是传统的鞋底的防滑纹是直接接触地面,在行走平的地面时,易打滑,加上鞋底本身没有弹力和行走的辅助助力作用,因此使人容易疲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人性化设计,行走时不易疲劳,防滑,可根据人体的需要而进行调整的具有抗疲劳,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的保健功能的鞋底。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鞋底,包括鞋底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本体上设有承载腔,鞋底本体后部即鞋后跟部的承载腔内设有气囊,鞋底本体前部的承载腔内设有管形气囊,两气囊连通有气管,气管上设有气阀。
所述气管呈“T”形状,气阀设置在“T”形管的垂直部分且朝向脚内侧。
所述鞋底本体的上面设有衬层,衬层与管形气囊、气囊及气管接触连接。
所述鞋底本体的前部与后部各向上翘,中间部设有吸盘。
所述鞋底本体的外侧底面设有防滑纹。
所述鞋底本体的前部与后部各向上翘30°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结构较为简单;
2)设计科学,并且人性化设置;
3)气囊能根据人体需要进行气量调整,而且冲气的气囊给人行走时提供助力,具有抗疲劳和减少疲劳的作用,其弹性能吸纳人与地面的缓冲力,又能减少足疼,使人行走更加平稳和持久。对于人体的行走有促进性的辅助作用,同时又能减少疲劳。对有膝关节病又有保健和康复愈合有促进性的作用,同时又能根据人体需要,进行高低调整。还能最大限度地解决跛脚的现象,促进身体平衡。站立时能促进脚底部的血液循环,吸收缓冲力的作用,能够为人们提供人性化的服务。特别是部队在行军作战,在特殊地区如丛林,山地和高原地区,对士兵保存体力,促进战斗胜利有促进性的作用。
4)吸盘的设置,能自动根据人体需要进行防滑,产生一定定力,使人更加稳固。
5)衬层的设置可增大脚掌的受力面积,同时使鞋底可更大地吸收缓冲力,使人体更加的舒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鞋底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鞋底的衬层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鞋底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鞋底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鞋底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鞋底,包括鞋底本体1,鞋底本体1上设有承载腔,鞋底本体1后部即鞋后跟部11的承载腔内设有气囊3,鞋底本体前部12的承载腔内设有管形气囊4,两气囊连通有气管2,气管2上设有气阀5。气管2呈“T”形状,气阀5设置在“T”形管的垂直部分且朝向脚内侧。在鞋底本体的上面设有衬层6,衬层6与管形气囊4、气囊3及气管2接触连接,衬层6的设置可增大脚掌的受力面积,同时使鞋底可更大地吸收缓冲力,使人体更加的舒适。鞋底本体1的前部12与后部11各向上翘,上翘优选值为30°,中间部设有吸盘7。鞋底本体1的外侧底面设有防滑纹8,分布于鞋底本体的前部、中部、后部。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鞋底实际上是由三层组成,第一层即A层,如图3,鞋底本体1的前部12与后部11各向上翘30度即脚掌前部和脚掌后部各上翘30度如标识9,中间部10由吸盘7组成,且吸盘的边边相连,周围与防滑纹8相连。第二层即B层,如图2,在脚掌中部有管形气囊4和气囊3,由T型气管2连接组成,T型气管2的另一端与脚内侧边部的气阀5相连接,气阀5能根据人体需要进行冲气量的调整。第三层即C层,如图1,是衬层6,主要是增大脚掌受力面积,使人更加舒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圣领,未经王圣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855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