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自燃快速灭火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18516.6 | 申请日: | 2008-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365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发明(设计)人: | 邱永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邱永东 |
主分类号: | A62C3/07 | 分类号: | A62C3/07 |
代理公司: | 大庆知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 成 |
地址: | 163712黑龙江省大庆***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自燃 快速 灭火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灭火装置,尤其是汽车自燃快速灭火装置。
背景技术:
机动车辆在行使过程中,由于长时间运行,发动机机箱内的温度会升高,特别是到夏季这种情况更是无法避免,洒在发动机机箱内的污油高温汽化,温度达到自然点时会产生自燃,或由电线短路打火产生自燃。据统计,在机动车自然事件中,小型车发生火灾的比例较高,并且多发生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目前常用的汽车自燃扑救的办法是,当驾驶人员看到发动机箱内着火,快速下车,打开机箱,使用灭火器对准着火点进行喷射扑救,但存在下列几种情况:1)在打开发动机盖时,大量氧气从外面补给,会在瞬间助长火势,因此人在打开机箱盖的瞬间,很容易被窜出的火苗烧伤;2)由于发动机箱盖打开,机箱内的气体与外面的气体形成对流,燃烧会更充分,能在瞬间达到高温,极易使油管、油箱产生爆炸,此时灭火器已不能控制火势;3)火势扩大会使发动机箱甚至整车损毁,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在发动机箱内起火时需打开机箱盖灭火而助长火势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自燃快速灭火装置,使得在发动机箱发生着火时无需打开机箱盖,通过在驾驶室内简单的操作,就能迅速灭火。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辆自燃快速灭火装置,包括灭火器、固定框、铝塑管及牵引绳,灭火器固定在发动机箱内,灭火器的压力喷嘴上固定铝塑管的一端,铝塑管的另一端通过若干喷头对应机箱中易起火部位;灭火器的保险销上固定有另一端连接到驾驶室内的牵引绳;灭火器的上、下压板与支撑板间穿有螺栓,灭火器的上压板与上支撑板间有置于螺栓上的压缩弹簧。
所述的连接到驾驶室的牵引绳端部带有操作手柄;上支撑板与固定框间有活动铰链;灭火器的外表面上有隔热层;固定框与灭火器间有锁紧螺钉;固定框通过固定螺钉固定在发动机箱内。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操作手柄在驾驶室内,位于驾驶人员易于操作的位置,发现起火后不必下车打开发动机箱盖,就能及时地拉动手柄,通过牵引绳及时地打开灭火器上的保险销,在弹簧的压力作用下及时喷出灭火介质,迅速地灭火。另外在发动机箱内采取多喷头同时喷液,加大排液量,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损失降到最低,保护财产。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A向视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灭火器 2-固定框 3-保险销 4-灭火器下压板 5-螺栓 6-灭火器上压板 7-压缩弹簧 8-上支撑板 9-压力喷嘴 10-活动铰链11-铝塑管 12-牵引绳 13-操作手柄 14-驾驶室 15-起火部位 16-喷头 17-隔热层 18-锁紧螺钉 19-固定螺钉
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由图1所示:该汽车自燃快速灭火装置包括灭火器1,装在固定框2内,用锁紧螺钉18紧固,固定框2通过固定螺钉19固定在发动机机箱内,因为随着汽车运行时间的延长,机箱内温度会升高,为了安全保险,在灭火器1的表面上包上一层隔热层17,降低灭火器1受到的辐射热;在固定框的上部有上支撑板8,螺栓5穿过灭火器上、下压板(4、6)、压缩弹簧7、上支撑板8后用螺帽紧固,上支撑板8与固定框2间有活动铰链10,上支撑板8可以绕铰链10转动,从而装卸灭火器;在灭火器1的高压喷嘴9上接铝塑管11,铝塑管11的另一端连接喷头16,喷头16可以靠近发动机易燃(如化油器、喷油嘴、电路及排气管)部位15;在灭火器1的保险销3上固定一牵引绳12,牵引绳12的另一端被连接到驾驶室14内,并且有操作手柄13位于驾驶员易于做操作的位置。发现起火后不必下车打开发动机箱盖,就能及时地拉动手柄13,通过牵引绳12及时地打开灭火器1上的保险销3,在弹簧7的压力作用下及时喷出灭火液,迅速地灭火。
可在发动机箱内采取多喷头14同时喷灭火介质,加大流量,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损失降到最低,保护财产。
该汽车自燃快速灭火装置可以根据车型的大小及需要配置不同型号的灭火器及喷头数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邱永东,未经邱永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85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