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净水器滤芯排气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16778.9 | 申请日: | 2008-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756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发明(设计)人: | 黄樟焱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樟焱 |
主分类号: | B01D35/00 | 分类号: | B01D35/00;C02F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200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净水器 排气装置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用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饮水机专用净水器上的滤芯排气装置。
背景技术
饮水机专用净水器已经是普遍使用的产品,虽然种类繁多,但结构形式主要包括原水箱(也称上桶)、一个或几个滤芯、净水箱(也称下桶)和控制饮水机水斗中水位的浮子阀等,其核心部分是滤芯。
滤芯运行时,必须将滤芯中的气体排出。滤芯中的气体排得越彻底,滤芯出水就越可靠;如果滤芯中的气体不能可靠地排出,则滤芯就可能不出水。所以滤芯上的排气装置对滤芯能否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公知技术的滤芯的排气结构有:
1.采用排气管向上排气,如中国专利《多功能组合式净水器滤芯》(专利号为200520116399.6)中的排气结构。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排气比较可靠。其缺点是:a.造型方面不太美观,对于家用产品,美观方面也是至关重要的;b.有时在排出的气流中携带水珠或气泡,由于排气管连通滤芯内腔,内腔中的污染物或者粉末状滤料有时甚至从排气管泄漏出,污染水质。
2.采用包括排气小孔和薄膜形式的排气阻水结构,如中国专利《改进型虹吸式净水器》(专利号为03209867.7)中的排气结构。该排气结构实际上是一个单向阀,即允许滤芯中的气体通过排气小孔向上排出,不允许水流通过小孔向下流动,这种排气装置设在滤芯的顶部。这种结构的优点是:造型比较美观,能将滤芯中的气体排出。其缺点是:排气不可靠,实际上就是薄膜和排气小孔的密封性不可靠。其原因之一是单向阀的密封面迟早会沉积水中的污染物;原因之二是薄膜会老化变形,两者均造成密封不可靠。
滤芯的排气结构既要排气可靠,又要美观,还要确保水处理材料不会从排气装置泄漏出,要同时做到这些,还需要技术上的突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净水器滤芯排气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净水器滤芯排气装置,其包括排气装置壳体,排气装置壳体内设有折成“U”状的疏水性中空纤维膜,该中空纤维膜在端部采用粘接剂使之相互粘接并粘接固定在排气装置壳体的内侧壁上,排气装置壳体再直接或间接与滤芯壳体固定密封连接;所述的中空纤维膜的过滤精度不大于0.3微米。
运行时,气体从中空纤维膜的表面微孔进入中空纤维膜的内部,并沿着中空纤维膜内部的通道流动,最后从中空纤维膜的端部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措施是:排气装置应设置在所在滤芯的顶部,排气装置的进气口在下,出气口在上。
由于疏水性中空纤维膜具有通水阻力很大、通气阻力很小的特性,所以,本排气装置能有效阻挡滤芯壳体内腔中的水、粉末状水处理材料和水中的微小悬浮物(细菌等),排出的是洁净的气体。
本排气装置的有益效果是:
1.排气可靠;
2.排气过程中不会将滤芯中的粉末状水处理材料带出;
3.外部的水不会从排气装置进入滤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应用在饮水机专用净水器降流式滤芯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二应用在饮水机专用净水器虹吸式滤芯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这里的详细描述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一:结合图1所示,其包括排气装置壳体(2),排气装置壳体(2)内设有折成“U”状的疏水性中空纤维膜(1),该中空纤维膜(1)在端部采用粘接剂(3)使之相互粘接并粘接固定在排气装置壳体(2)的内侧壁上;疏水性中空纤维膜(1)的过滤精度不大于0.3微米。
图3为实施例一应用在饮水机专用净水器降流式滤芯上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3所示,降流式滤芯包括下网板(6)、上网板(7)、壳体(4)和设于上网板(7)和下网板(6)之间的滤料(5);下网板(6)中心设有向上延伸的芯管,芯管上设有排气丝网(8);上网板(7)的中心设有向上延伸的排气管(9),排气管(9)上密封固定本实用新型净水器滤芯排气装置(10),排气装置(10)的上方设有装饰盖(11),装饰盖(11)上设有排气孔。排气时,排气管(9)中的气体从中空纤维膜的表面微孔进入中空纤维膜的内部,并沿着中空纤维膜的内部通道向上流动,最后从排气装置(10)的顶部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樟焱,未经黄樟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677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