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送料式精密冲床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16501.6 | 申请日: | 2008-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099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0 |
发明(设计)人: | 陈勇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劲丰精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11/08 | 分类号: | C03B11/08;B30B15/30 |
代理公司: | 北京申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春发 |
地址: | 528000广东省佛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送料式 精密 冲床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精密冲床,特别涉及送料式精密冲床。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精密冲床存在以下缺陷:
1、送料距离不稳定。由于采用曲轴杆式送料,主要靠技术人员经验调试送料距离,造成精密冲床冲压时送料不稳定,两次成型后的产品不能够同心,中心差距在0.1mm以上。
2、送料调试时间长。由于曲杆式送料机没有数据显示,通过人为经验调试,试机调试周期长,一般产品调试到理想效果需要30分钟以上。
3、浪费多。由于曲杆式送料调试时间长,造成于调试阶段试机频率增加,浪费物料,致成本增加。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曲轴杆式送料存在送料距离不稳定,送料调试时间长和材料浪费多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送料精准稳定、节省调试时间、降低产品材料浪费的自动化精密冲床。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送料式精密冲床,包括通过精密冲床传动连接的设有送料轴的送料机、数显控制操作装置、放松装置,所述数显控制操作装置通过数据线与精密冲床及送料机、放松装置连接,所述精密冲床通过放松装置与送料机连接。
所述数显控制操作装置为数控微机。
所述放松装置与送料机的送料入口对应。
所述送料机与冲床对应。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可达到如下有益效果:
1、结构合理。本实用新型将现有的的精密冲床与送料机、接料机及数显控制操作装置合理组合,即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结构合理实用,可操作性强。
2、送料距离稳定。本实用新型数控送料设备精准度可达到0.1mm以内,避免了因靠技术经验进行调试曲轴杆的误差,使产品于冲床过程中送料均匀,两次成型产品的同心距更小更精密,成型产品的中心差距可以控制在0.01mm以下。
3、节省调试时间。本实用新型因数控送料设备采用了电子数控化的目视平面,以直接输入数据即完成操作,更简易,更准确,提高了因不断调试曲轴杆造成时间浪费,最快可以在5分钟内调试完成。
4、减少材料浪费。本实用新型因数控送料设备采用数字化的输入控制,调试时间短,一般调试一两次即可完成调试工作,杜绝了曲轴杆式不断调试机过程中的材料浪费,节省成本。
5、较现有技术更趋合理。本实用新型经生产实践证明,精密冲床于冲型过程中,送料稳定精准,在产品精准、节省调试时间、减少材料浪费等方面的各项性能均得到显著提高,比现有技术更具实用性和先进性。
6、经济效益广阔。本实用新型增设部件成本低,效率高,故产品具有广阔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送料机 11、送料轴 12、送料口入处 2、精密冲床 21、上模板 22、下模板 3、数显控制操作装置4、放松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中,所述送料式精密冲床包括送料机1,所述送料机1与精密冲床2传动连接,精密冲床设有放松装置4,放松装置4与与送料机1对应,所述放松装置4与精密冲床2传动连接,所述送料机1的上方设有数显控制操作装置3,所述数显控制操作装置3可采用数控微机,所述数显控制操作装置3通过数据线与接料机1、精密冲床2及放松装置4连接。
其工作流程为:将待加工料(平片材料)通过送料机1的送料轴11送入送料口入处12,由数显送料控制操作面板3设定送料距离后,由放松装置4通过设定值进行上起和下落过程,将材料均匀引入模具的上模板21与下模板22之间进行冲压,通过送料机1输至输送台,送料的精准度可以控制在0.01mm以下。
本实用新型可保持精密冲床冲型过程中的稳定性,促进光圈类产品两次成型的中心距达到0.01mm以下,使用于数码相机和手机镜头取像时能够取像居中,不产生偏位,降低了能源消耗,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劲丰精工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劲丰精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65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