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除垢门锅炉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16491.6 | 申请日: | 2008-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226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0 |
发明(设计)人: | 杨德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德友 |
主分类号: | F24H1/44 | 分类号: | F24H1/44;F24H9/02;F24H1/24;F24H1/4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滑春生 |
地址: | 223200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除垢 锅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民用或工农业生产用的锅炉,具体是一种具有多个除垢门的锅炉。
背景技术
目前,在民用或工农业生产用的有压及常压锅炉中,其主要结构包括由筒体和内胆构成的炉体,内胆安装在筒体内、两之间设有水夹层;在该内胆内部设有多根横向并与内胆两侧相通的水管,在内胆的下方设有炉膛、炉门和风口。其存在的缺点是:由于其内胆与水管焊接为一体,固其水垢的清除和内部的局部维修(如更换水管)变得非常困难;其它除垢方法成本高,除垢效果差,工艺复杂。因此,锅炉的水垢不能及时彻底地去除,导致锅炉长期在低热效率状态下运行,浪费大量能源,生产效率和产能低,给锅炉的安装、使用、维护和除垢造成很大不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多除垢门锅炉,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锅炉的水垢不能及时彻底地去除,导致锅炉长期在低热效率状态下运行,浪费大量能源,生产效率和产能低,给锅炉的安装、使用、维护和除垢造成很大不便,以及除垢成本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由筒体和内胆构成的炉体,内胆安装在筒体内、两之间设有水夹层;在该内胆内部设有多根横向并与内胆两侧相通的水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筒体的两侧设有除垢门,该除垢门与所述的筒体密封固定,并与所述水管的两端相对应。
所述的除垢门采用紧固件与焊接在所述的筒体两侧的除垢门门框顶端的法兰连接,在除垢门与法兰之间设有密封垫;所述的水管按层设置,相邻层的水管相互平行且错位。
在所述的炉体上端设有上炉体,该上炉体由上筒体和上内胆构成,该上内胆安装在上筒体内,两者之间设有水夹层;所述的上内胆为圆锥形,其顶端为小径端;在该上内胆内部设有多根横向并与该上内胆两侧相通的水管;在所述的上筒体的两侧设有上除垢门,该上除垢门与所述的上筒体密封固定,并与所述的上内胆水管的两端相对应。
所述的上除垢门采用紧固件与焊接在所述的上筒体两侧的除垢门门框顶端的法兰连接,在除垢门与法兰之间设有密封垫;所述的上炉体内的水管按层设置,相邻层的水管相互平行且错位。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除垢时打开除垢门,锅炉内水夹层和水管内部都暴露出来,可以定期打开除垢门对水管和水夹层内部的水垢进行直接清除,操作方便,除垢彻底,除垢成本低,保证锅炉高效运行,节能效果明显;上下分体的结构有利于运输、安装,上炉体利用炉内余热对水预热,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总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3,本实用新型该实施例由上炉体A和(下)炉体B叠装构成,两者之间可以设有相互吻合的凹凸定位机构或连接机构,也可不设定位或连接机构,直接叠放。
所述的上炉体A由上筒体1和上内胆2构成,该上内胆2安装在上筒体1内,两之间设有水夹层16;所述的上内胆2为圆锥形,其顶端为小径端。在该上内胆2内部设有多根横向、分层设置并与上内胆2的两侧外面相通的水管3,相邻层的水管3相互平行且错位,上一层的一根水管3与下一层水管3(水管的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分布,该等腰三角形顶角的角度为27度时层间距离比较合适(吸热效果较好)。该水管3的两端与上内胆2壁焊接为一体。在所述的上筒体1的两侧设有上除垢门4,该上除垢门4与所述的上筒体1密封固定,并与所述的上内胆水管3的两端相对应。
所述的除垢门4采用螺栓15与焊接在所述的筒体1两侧的除垢门门框19顶端的法兰13连接,在法兰上设有固定孔14,在除垢门4与法兰13之间设有密封垫。
炉体B包括筒体7和内胆18,内胆18安装在筒体7内、两之间设有水夹层17;在该内胆18内部设有两层(或多层)多根横向、平行并与内胆两侧相通的水管5,两层水管5相互错位(与上炉体A的结构相同)。为了使水依次流过每层水管5(如图1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向),需要在水夹层17的左边的上下层水管5之间设有隔板10;另外,为了防止水流从水夹层17流过(导致水流不能流过水管5),还要在水夹层17前后设置纵向的隔板(未图示)。在内胆18的下方设有炉膛8、炉条、炉门和风口(常规结构)。在所述的筒体7的两侧各设有除垢门6,该除垢门6与所述的筒体7密封固定,并与所述的内胆水管5的两端相对应。所述的除垢门6与筒体7的连接结构与上炉体A的结构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德友,未经杨德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64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