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背景灯模块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15495.2 | 申请日: | 2008-06-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981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8 | 
| 发明(设计)人: | 张湋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嘉力时(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1V3/02 | 分类号: | F21V3/02;F21V5/00;F21Y101/02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永杰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 良 | 
| 地址: | 中国香港九龙湾临兴街2*** | 国省代码: | 中国香港;8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背景灯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饰展示用的背景灯,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背景 灯模块。
背景技术
装饰展示用的背景灯是现代社会常见的物品。在展览会、商业广场、 娱乐会所等场所,经常可以见到临时或固定设置的各种背景灯。
现有的背景灯都只能实现一种透光特性,即要么均匀地散射光线,要 么完全的透射光线;且现有的背景灯往往是一盏盏的独立设置的,在需 要大规模连续背景照射的应用环境下,背景灯的电缆连接将变得非常繁 琐,也因此影响了其工作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一种特别设计的灯罩,使其兼有均匀散射和完 全透光两种灯光效果,在感观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在应用上也 相当于两种不同透光效果LED灯光的混合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背景灯不能兼顾背景照 射中的散射透光和透射透光的特性,以及在需要大规模连续背景照射的 应用环境下结构复杂可靠性较低等问题,而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背景灯模 块。
本实用新型的展示模块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背景灯模块,包括了基座,设置在基座上端的灯罩,以及设置 在灯罩内的发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罩上包括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 散射区域和透射区域。
优选实施方式是,所述基座和灯罩是一体化结构,所述发光体卡设 在基座与灯罩之间的卡槽上。
优选实施方式是,所述背景灯模块包括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发光体, 所述发光体之间电气连接。
优选实施方式是,所述背景灯的两端还设置有端盖,所述端盖上设 置有与所述基座和灯罩卡合的凹槽,以及发光体的电气电缆连接孔。
优选实施方式是,在所述电气电缆连接孔与所述发光体电气电缆之 间,还设置有环形线扣。
优选实施方式是,在所述端盖的上端,还设置有防水透气阀。
优选实施方式是,在所述基座的底部,还设置有安装槽。
优选实施方式是,所述发光体可以是大功率LED,三色显示LED, 白炽灯或节能灯。
优选实施方式是,所述背景灯模块还包括了发光控制电路。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背景灯模块,由于灯罩包含了散射和透射两种区 域,使得背景灯可以同时实现散射透光和透射透光的背景照射功能,满 足不同的应用需求;且一个背景灯的灯罩上可以包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 的散射区域和透射区域,则背景灯的散射透光和透射透光的组合背景照 射功能将更为丰富;并且,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背景灯模块电气连接在 一起时,可以组合成一个大规模的背景照射装置;如果进一步的将这种 背景照射装置的多个背景灯模块排布成不同的几何形状,则背景照射装 置将更具装饰展示效能;如果附以灯光控制系统,则灯光的明灭、亮度 的渐变,以及在采用诸如LED发光体时灯光色彩的变化和数码化的控制 等,可以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背景灯模块更具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背景灯模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至图4是基座和灯罩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端盖的外立面和内立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端盖的外立面和内立面示意图;
图7是环形线扣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环形线扣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背景灯模块作进一步 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背景灯模块,包括了基座1,设置在 基座上端的灯罩2,以及设置在灯罩内的发光体(图中未示出)。灯罩上 包括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散射区域和透射区域。这种一个或一个以上的 散射区域和投射区域可以这样分布: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背景灯模块,设置在基座1上端的灯罩 上包括有一个散射区域3和一个透射区域4。则设置在灯罩内的发光体 的光照,将在灯罩左侧的散射区域3散射出来,将在灯罩右侧的透射区 域4透射出来。从而,这种实施方式的背景灯可以同时实现散射透光和 透射透光的背景照射功能,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嘉力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嘉力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549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