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塑料片材输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15461.3 | 申请日: | 2008-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002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发明(设计)人: | 吴立丰;李进;吴兴旺;李桂红;于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鹏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H5/02 | 分类号: | B65H5/02;B65H9/00;B65G17/24;B65G1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闫 彪;何朝旭 |
地址: | 211153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塑料 输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塑料片材生产线中的输送装置,尤其是一种将挤塑成形后的塑料片材进行翻转并送至冲压机的转运输送装置,属于塑料片材生产线非标工装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的塑料片材生产线上,在生产线开始生产时或生产过程暂停后重新开始生产时,尤其是在设备或模具进行试机调整时,要将塑料片材从前一工序牵引转运到下道工序(如从挤塑成形工序转运到冲制工序)时,一般是由人工牵引作业完成塑料片材的转运。这种手工作业存在的问题是,操作不便、时间长、效率低,无法适应生产线的连续性作业;而且,当塑料片材要在进行曲面输送时特别是进行转弯动作时,手工作业难以完成塑料片材的输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塑料片材生产线的工位之间无机械转运装置的现状,提出一种实现塑料片材在生产线不同工位间快速高效和多样式输送的塑料片材输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之一是,一种塑料片材输送装置,包括装设于支架上的两条平行间隔的轨道、装设于轨道上并形成闭环回路的动链条、装设于轨道之间并与轨道形成移动副的联板和装设于轨道上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轴装设有与动链条啮合的第一链轮,所述联板上装设有与其平行的转轴,其中部设有联接塑料片材的联接件;所述转轴的端部装有与动链条啮合的第二链轮和置于轨道上可沿轨道运动的转轮。
这样在使用时,先将塑料片材的一端联接在联板中部的联接件上,启动驱动机构后,驱动机构的输出轴带动第一链轮转动,使动链条沿轨道回转运动,回转运动的动链条带动第二链轮和转轴转动,转轴在转动的同时通过转轮又沿着轨道移动,这样转轴就带着联板、固定在联板上的塑料片材及第二链轮作为一个整体沿轨道移动。当到达指定位置时,即可停止驱动机构。由于轨道可以设计成直线、曲线等各种形状,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塑料片材在包括平面的各种曲面内运动,而且运动的位置可以精确定位。
显然,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人工作业完成塑料片材的转运,不仅提供了高效完成输送塑料片材的装置,而且该装置可以实现塑料片材转弯等包括平面的各种曲面运动的多样式输送,并保证输送定位精度,从而提高塑料片材生产线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塑料片材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简化左视图。
图3是图1中的联板和驱动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塑料片材输送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支架1和装设于支架1上的两条平行间隔的轨道2-1、2-2,在轨道2-1上装设有动链条3。两条轨道2-1、2-2分别是由两条相同的托板构成,沿两条轨道2-1、2-2固定有两静链条6-1、6-2,在轨道2-1上装有电机10。如图1所示,两条轨道2-1、2-2和两静链条6-1、6-2的中段均弯成同一弧度的弧线形,其前后两段则分别是与中段弧线相连的直线形;这样两条轨道2-1、2-2即分别形成由前后两段直线与中段弧线连接的线形。在轨道2-1、2-2之间装设有联板4,联板4的两端固装有侧面开槽的两滑块7-1、7-2,两滑块7-1、7-2分别与两条轨道2-1、2-2卡合并彼此形成相对滑动的移动副。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电机10的输出轴联接有与动链条3啮合的第一链轮11,动链条3绕轨道2-1构成一闭环回路,在支架1上沿该闭环回路设有多个与动链条3啮合的张紧链轮12。
如图2所示,联板4的两端装设有两轴承座15-1、15-2,两轴承座15-1、15-2之间穿装有与联板4平行的转轴14,转轴14的一端装有与动链条3啮合的第二链轮8,转轴14的两端还分别装有与两静链条6-1、6-2啮合的两个第三链轮13-1、13-2。联板4的中部设有联接塑料片材的压板9,压板9由两片对称的压条9-1和9-2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鹏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鹏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546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