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防止高压导电片产生电离的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14686.7 | 申请日: | 2008-05-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426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04 |
| 发明(设计)人: | 林进益 | 申请(专利权)人: | 积奇企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4/70 | 分类号: | H01R4/70;H05K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昭林;崔华 |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中***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可防止 高压 导电 产生 电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高压电力的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可防止高压导电片产生电离的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2所示,一般高压电路通常会运用多个闸流体(Thyristor)所组成的一控制盒100来进行供电控制,而设置有所述闸流体10的一壳体11中,往往配置有多个连接所述闸流体10的高压导电片12,所述高压导电片12通常是由铜片组成,借此传输高电压。
当要传输的电压越来越高时,由于空气湿度的增加往往会有电离现象产生,并导致跳火放电的状况发生,这时不但会让整个高压导电片12上的电路受到大电流影响,所述闸流体10及相关零组件也会受破坏,有鉴于此,可以增加所述高压导电片12之间的距离改善,但是相对让该壳体11体积大幅增加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大幅增加壳体体积的可防止高压导电片产生电离的装置。
该可防止高压导电片产生电离的装置包含一壳体、两个安装座及多个导电片,所述安装座各包括一顶面,及一连接该顶面的内侧面,所述内侧面彼此相对。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含多个绝缘板,所述绝缘板组设于所述安装座并延伸于所述安装座之间,每两个相邻的绝缘板界定出一隔离空间,该壳体内设有至少两个隔离空间;所述导电片分别延伸及配置于所述隔离空间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所述绝缘板的阻隔,可以有效增加所述导电片之间的介电常数与沿面距离(Creepage),因此可以在不扩大所述导电片之间距的方式下,有效地使得所述导电片之间获得更好的隔离,进而达到该壳体的体积不需增加,也可以防止高压导电片产生电离的使用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立体图,说明以往一控制盒的结构;
图2是一剖视图,说明以往控制盒中,多个高压导电片的配置情形;
图3是一剖视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可防止高压导电片产生电离的装置的优选实施例;及
图4是一剖视图,说明上述优选实施例中,多个导电片分别设置于多个隔离空间的配置情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前,要注意的是,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如图3、4所示,本实用新型可防止高压导电片产生电离的装置200的优选实施例,该装置200在本实施例中是一控制盒,并包含一壳体20、两个安装座30、多个绝缘板40、一顶板50、多个导电片60及多个电子元件70。
所述安装座30各包括一顶面31、多个形成于该顶面31的螺孔32、一连接该顶面31的内侧面33、及多个从该顶面31沿着该内侧面33延伸且相间隔的滑槽34,所述安装座30的内侧面33及滑槽34彼此相对,所述螺孔32位于所述滑槽34之间。
所述绝缘板40延伸于所述安装座30之间,并分别滑设于两相对应的滑槽34内,每两个相邻的绝缘板40界定出一隔离空间401,该壳体20内形成有多个隔离空间401。
该顶板50采用绝缘材质,并覆盖于所述绝缘板40上,所述隔离空间401界定于该顶板50与所述绝缘板40之间,所述绝缘板40及该顶板50在本实施例中是采用电木、塑料、玻璃纤维制成。
所述导电片60分别延伸及配置于所述隔离空间401内,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多个铜片,所述铜片的一端部螺锁于所述螺孔32上,另一端部电连接于所述电子元件70。
所述电子组件70用于高压电路控制的电子开关、闸流体(Thyristor),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硅控整流器(SCR)且并排于所述隔离空间401内。
借此,由于所述绝缘板40的阻隔,可以有效增加所述导电片60之间的介电常数与沿面距离(Creepage),因此可以在不扩大所述导电片60之间距的方式下,有效地使得所述导电片60之间获得更好的隔离,进而达到该壳体20的体积不需增加,也可以防止高压导电片产生电离的使用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积奇企业有限公司,未经积奇企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468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