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交叉插片式散热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12763.5 | 申请日: | 2008-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725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8 |
发明(设计)人: | 沈秀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福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H01L23/367;H01L23/427;G06F1/2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范晴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县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交叉 插片式 散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交叉插片式散热器。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集成电路设计和晶片工艺的进步,使集成电路体积缩小,更多的晶体管和更紧密的蚀刻线,也令其运算速度倍增,尤其是一些高端的电子产品,如CPU、GPU及主板等,它们产生的热源相对集中,而且温升的速度又特别快,为了满足这些集成电路的散热需求,就必须加装散热器。通常散热器由一块集热板和由若干平行间隔排布的散热鳍片连接而成的散热器所构成,散热器锡膏焊接在集热座上;为了加快散热及增强散热效果,散热片组内还会穿接导热管与集热板连接。现有的散热鳍片的材质通常为铝材,也有用铜材,因为铜材的集热和散热性能优于铝材,但是铜材的价格比铝材高很多,如果散热鳍片组完全由铜材来制作,则散热器的制造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铜材散热鳍片和铝材散热鳍片交叉间隔排布的交叉插片式散热器,不仅降低制造成本,且制造简单,并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交叉插片式散热器,包括集热座、连接在集热座上的散热片组和穿设于散热片组内并连接集热座的导热管;所述散热片组由若干铜材散热鳍片和若干铝材散热鳍片交叉平行间隔排布而成。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每片铜材散热鳍片中部开有向下的第一凹口,第一凹口的底部向铜材散热鳍片的一侧延伸有朝下弯曲的第一托沿;而所述每片铝材散热鳍片中部开有向上的第二凹口,第二凹口的底部向铝材散热鳍片的一侧延伸有朝上弯曲的第二托沿;所有第一托沿和所有第二托沿在铜材散热鳍片和铝材散热鳍片的间隙内组成长通孔,容纳导热管的冷凝端。并且所述每片铜材散热鳍片的两侧和顶部均成型有扣点,用来和CPU、GPU或者主板基座上的托架配合连接固定。
当然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在铝材散热鳍片上开设向下的第一凹口,而在铜材散热鳍片上开设向上的第二凹口,其技术方案变成如下:所述每片铜材散热鳍片中部开有向下的第一凹口,第一凹口的底部向铜材散热鳍片的一侧延伸有朝下弯曲的第一托沿;而所述每片铝材散热鳍片中部开有向上的第二凹口,第二凹口的底部向铝材散热鳍片的一侧延伸有朝上弯曲的第二托沿;所有第一托沿和所有第二托沿在铜材散热鳍片和铝材散热鳍片的间隙内组成长通孔,容纳导热管的冷凝端。并且所述每片铜材散热鳍片的两侧和顶部均成型有扣点,用来和CPU、GPU或者主板基座上的托架配合连接固定。并且所述每片铝材散热鳍片的两侧和顶部均成型有扣点,用来和CPU、GPU或者主板基座上的托架配合连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导热管的冷凝端进一步位于中部,而冷凝端的两端向下折弯连接两个蒸发端,每个蒸发端为异形截面,同集热座上的异形槽匹配且固定。
本实用新型优点是:
1.本实用新型交叉插片式散热器中,铜材散热鳍片和铝材散热鳍片交叉间隔排布,相比目前完全由铜材散热鳍片构成的散热器,降低了制造成本,但保持了较好的散热性能,并且结构简单,便于制造。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为图1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实施例的装配示意图。
其中:1、集热座;11、异形槽;2、导热管;21、冷凝端;22、蒸发端;3、铜材散热鳍片;31、第一凹口;32、第一托沿;33、扣点;4、铝材散热鳍片;41、第二凹口;42、第二托沿;5、弹簧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交叉插片式散热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它包括集热座1、连接在集热座1上的散热片组和穿设于散热片组内并连接集热座1的导热管2;所述散热片组由若干铜材散热鳍片3和若干铝材散热鳍片4交叉平行间隔排布而成。铜材散热鳍片3和铝材散热鳍片4均通过常规的锡膏焊接方式连接在集热座1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福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联福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27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