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组合式转向感知器有效
| 申请号: | 200820112361.5 | 申请日: | 2008-08-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9190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9 |
| 发明(设计)人: | 邱俊龙;孙名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徽昌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15/02 | 分类号: | B62D15/02;B60R16/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恒康 |
| 地址: | 中国台湾高雄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式 转向 感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感知器,具体地说,是一种应用于车辆方向盘上的组合式转向感知器。
背景技术
目前已有数家大厂生产转向传感器,其传感器内衬固定内径,利用橡胶、橡皮来做填充与方向盘轴承之缝隙,用螺丝来固定内衬与方向盘轴承,并达成一转向传感器的设备,但并非任何车辆皆包含有转向传感器,为了安全的因素,驾驶人必须自行组装转向传感器,由于是自行组装,车厂原装配备并没有设置非车厂原装配备,因此必需将方向盘轴承接头机构先进行拆卸,才能将传感器组装于轴承上,而后将传感器内衬与方向盘轴承结合后再将方向盘恢复组装,最后固定传感器的外壳完成组装。
已知的转向传感器在使用中通常产生下列问题:
1.若不是原厂既有的配备,必须重新设置汽车上的转向传感器,需把方向盘轴承接头机构进行拆卸,才能够开始进行装设。
2.由于以往转向传感器的设计,无法与方向盘进行直接连结,因转向传感器装设不便,导致组装成本高、浪费组装时间、组装不便利、因拆装的人为疏忽所造成安全危害等问题。
因此已知的转向传感器存在着上述种种不便和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组装转向传感器时,不需拆卸方向盘的组合式转向感知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节省组装时间,组装成本,避免因拆装的人为疏忽造成安全危害的组合式转向感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组合式转向感知器,包括一传感器内衬,一条形码,一右盖,一传感器外壳,一读码器,一处理器电路与对外连接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内衬由二个具有一定厚度的弧形长条片段组成,再藉由所述两个传感器内衬的组合组件将所述传感器内衬固定结合在一起,所述传感器内衬用于与方向盘轴承结合;
所述条形码设置于所述传感器外侧凸出表面上,以提供转向角度的编码依据;
所述右盖藉由一铐环关节与所述传感器外壳相连接,所述右盖内部构造与所述传感器内衬外侧可互相嵌合;
所述传感器外壳包覆所述传感器内衬、条形码、读码器,并藉由一外壳组合组件将所述传感器外壳与所述右盖锁合在一起;
所述读码器设置于所述传感器外壳内侧,以读取所述条形码的编码数值;
所述处理器电路与对外连接座设置于所述传感器外壳内,以接收所述读码机的读取数据并将数据转成相对应的接口格式,再由对外接座输出,并记录起始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式转向感知器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组合式转向感知器,其中所述二个弧形长条片段各有一上、下凹槽,且所述二个弧形长条片段的凹槽可互相结合在一起。
前述的组合式转向感知器,其中所述两个传感器内衬组合组件可为螺丝、栓子等可拆除的固定组件。
前述的组合式转向感知器,其中所述铐环关节是经由上、下铐环组件所组成,使所述组合式转向感知器成为一可活动式铐环设计的转向感知器。
前述的组合式转向感知器,其中所述右盖内部构造为一内凹处,所述右盖内凹处与传感器内衬外侧一凸环可互相嵌合,并使所述传感器内衬于所述右盖内凹处可左右转动。
前述的组合式转向感知器,其中所述传感器外壳与传感器内衬具有精细的咬合和滑动关系。
前述的组合式转向感知器,其中所述外壳组合组件可为螺丝、栓子等可拆除的固定组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式转向感知器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一种可分开的铐环结构,使组装转向传感器不需拆卸方向盘的轴承接头机构。
2.可节省组装时间,组装成本,并可避免因拆装的人为疏忽造成的安全危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式转向感知器分解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式转向感知器操作示意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式转向感知器操作示意图;
图2C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式转向感知器操作示意图。
其中符号说明
1 传感器内衬
101 弧形长条片段
102 弧形长条片段
11 条形码
2 右盖
201 右盖螺孔
3 传感器外壳
301 传感器外壳孔洞
31 读码器
32 处理器电路与对外连接座
33 外壳组合螺丝
34 两个传感器内衬组合螺丝
341 两个传感器内衬螺孔
35 铐环关节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徽昌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徽昌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236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重型汽车驾驶室导风罩
- 下一篇:托盘搬运车的把手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