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装置的控制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12305.1 | 申请日: | 2008-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339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0 |
发明(设计)人: | 李俊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咸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7/02 | 分类号: | H05B37/02;H05B37/03;F21V23/00;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开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汪克臻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二极管 装置 控制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控制电路,尤指一种用以控制发光二极管开闭,并检测发光二极管是否损坏的发光二极管装置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在使用时,由于单颗发光二极管的亮度有限,因此经常同时使用多个发光二极管来增加整体亮度,例如应用于车辆的照明装置时,一般的作法是将多个发光二极管进行并联以避免任一发光二极管损坏而导致照明装置无法使用。
当其中一发光二极管损坏时,因并联回路的电流仍可正常分流于其余未损坏的发光二极管,因此未损坏的发光二极管仍可正常发光,然而,当发光二极管用于作为汽车侧向的主要方向灯时,应具有其中一发光二极管损坏无法点亮时,其它发光二极管必须全部关闭的需求,而单纯的并联电路除无法满足一发光二极管损坏、全部都不亮的要求外,也无法从由电路上判断是否有发光二极管损坏,从而发出警告。
但如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将发光二极管采用串联连接,虽然可以在其中一个发光二极管损坏时就可以使所有发光二极管不发亮,但相同数量的发光二极管以串联方式连接时,需要较大的电能才能点亮,因此并非任何一装置都适用,例如汽车内部仅提供12伏特的电力,因此无法驱动数量多且作串联连接的发光二极管。
因此,还需要寻求一对应的改善方案。
发明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发光二极管装置的控制电路,其可以控制发光二极管开闭,并检测发光二极管是否损坏。
为达成前述目的所采取的主要技术手段是使前述控制电路包括:
一控制单元;
至少一发光二极管模块,其中每一个发光二极管模块是以数个发光二极管先两两反向并联后再串联;
至少两个顺向电路,均连接前述控制单元,并顺向连接发光二极管模块中对应的发光二极管;
一稳压电路,其输入端连接到直流电源,而其电压输出端则连接前述控制单元;
至少两个检测电路,是连接在前述发光二极管模块的电流输出端与控制单元之间,另外从前述稳压电路的电压输出端取得工作电压。
前揭控制电路利用控制单元以交替方式送出工作脉冲控制顺向电路,该顺向电路则交替地驱动发光二极管以互相交替的方式发光,再令检测电路交替地导通而发出讯号给控制单元,此时若有任一发光二极管损坏,可通过检测电路无法对应工作脉冲发出讯号给控制单元,使控制单元不再发送工作脉冲,以控制顺向电路不再点亮发光二极管,所有发光二极管随即熄灭,因此可实时通知使用者已有发光二极管损坏;并且由于是利用控制单元以交替方式发出工作脉冲给顺向电路,使顺向电路交替地点亮发光二极管,使发光二极管不致持续长时间的发亮,故前揭电路可有效减少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热能。
前述顺向电路主要包括:
一PNP晶体管,其集电极连接其对应发光二极管的电流输入端,发射极通过一电阻连接基极;
一NPN晶体管Q2,其集电极通过一电阻连接前述PNP晶体管的基极,其发射极通过一电阻与基极连接后,再通过一电阻连接至前述控制单元;
另一NPN晶体管Q3,其集电极连接其对应发光二极管的电流输出端,发射极接地且基极分别通过一电阻连接前述控制单元以及通过一电阻接地。
前述稳压电路主要由一稳压集成电路(IC)构成,其输入端与直流电源之间串联有一二极管,而其输出端通过另一二极管连接输入端,输出端同时利用一电阻作为负载而成为一电压输出端。
前述检测电路主要包括:
一NPN晶体管Q10,其基极连接其所对应发光二极管的电流输出端,集电极连接基极;
另一NPN晶体管Q1,其基极通过一电阻连接前述NPN晶体管Q10的发射极,而集电极分别通过一电阻连接该稳压电路的电压输出端、通过一电阻接地以及连接前述控制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装置控制电路的一较佳实施例,请参阅图1所示,其是由一控制单元10、一发光二极管模块20、两顺向电路31、32、一稳压电路与两检测电路51、52所组成。
前述控制单元10是用来提供工作脉冲,在本实施例中是用一处理器集成电路(IC)实现,其上具有复数个引脚。
前述发光二极管模块20由数个发光二极管D3~D8所构成,其中发光二极管D3与D4、D5与D6以及D7与D8系两两反向并联后,再加以串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咸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咸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23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高频电源型触发器
- 下一篇:5.1通道音频输出集成电路的引脚排列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