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三维多变几何框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11673.4 | 申请日: | 2008-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723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1 |
发明(设计)人: | 叶腾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腾飞 |
主分类号: | G09B23/04 | 分类号: | G09B23/04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30032安徽省合肥市梅***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维 多变 几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教具,具体来说是一种适用于几何教学的教具。
背景技术
现在中小学开展几何图形类教学时,常采用绘制平面图形的方式教学,不利于学生对空间图形的理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三维多变几何框。采用框架结构,配合弹性绳在三维空间中直观地展现各种几何图形,帮助学生将脑海中的图形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三维多变几何框,其结构特点是是设置可拆装的三维框体;三维框体是由连接件和杆件通过榫铆形式连接形成的包含有三维空间的构件,在各杆件上,呈矩阵式分布有弯钩,各弯钩均可与弹性绳及位于弹性绳两端的挂钩相互钩连;一根或多根弹性绳在挂钩上形成位于三维框体的三维空间内的空间几何图形。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也在于:
三维框体为矩形,构成矩形框体的杆件分别设置为构造杆和弯钩杆,在顶框和底框相对位置上的两根构造杆之间,两根构造杆的相对面上分别设有榫孔,弯钩杆通过杆端榫头与榫孔配合形成顶框和底框上构造杆之间的连接,在顶框或底框上,相邻边的构造杆之间通过连接件插接。
在杆件的中部设置加宽的弯钩板,弯钩板的边缘呈阵列分布弯钩,弯钩板包括六边形、矩形、菱形、梯形和胶囊形。
三维框体为筒形,筒形框体是由分别位于上顶和下底的由两个构造环以及设置在构造环中的十字挂桩件构成顶框和底框,各弯钩杆插接在所述顶框和底框之间。
构造环是以其平面上的鱼尾槽与十字挂桩件的端部鱼尾凸榫相嵌合;
在十字挂桩件中心位置上设置十字挂钩。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实用新型利用三维框体上呈矩阵式分布的弯钩和带有挂钩的弹性绳,将脑海中形成的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五角形、圆形、多边形等)一个或多个展现在眼前,加强了学生对空间几何图形关系的理解,帮助学生解题、老师讲课。可以提高儿童的动手动脑能力、设计能力、应变能力,同时也是老年益智、健手、健脑的产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采用矩形框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带有挂钩的弹性绳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所示形式中连接件与构造杆的榫铆结构示意图;
图4、图5、图6、图6和图8分别为图1所示形成中带有不同形状弯钩板的弯钩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采用圆筒形框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结构中构造环正面示意图;
图11为图9所示结构中构造环的反面示意图;
图12为图9所示结构中十字挂桩件正面示意图;
图13为图9所示结构中十字挂桩件反面示意图;
图14为图1所示矩形框体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5为图9所示圆筒形框体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标号:1弯钩杆、2连接件、3构造杆、4弯钩、5榫孔、6榫头、7挂钩、8弹性绳、9弯钩板、10十字挂桩件、11构造环、12鱼尾槽、13十字挂钩、14鱼尾凸榫。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是由榫铆结构的矩形框体、呈矩阵式分布在矩形框体上的弯钩4以及两端固结有挂钩7的弹性绳8(图2所示)构成。带有弯钩4的弯钩杆1通过其两端的榫头与带有榫孔5的构造杆3相连接。
如图3所示,构造杆3之间则通过连接件2来连接。
如图14所示,在矩形框体内,弹性绳8通过挂钩7可以和框体上任意一个弯钩4勾连,弹性绳8由于其弹性伸缩的特性,可以在两个弯钩4之间保持呈直线状。因此一个或多个弹性绳8在弯钩4的固定作用下可以呈现出多种或多个三维空间几何图形。如果需要改变几何图形的形状,只需改变挂钩的勾连位置即可。
本实施例中的弯钩杆1具有可替换性,可以替换为如图4、图5、图6、图7和图8中带有不同形式弯钩板9的弯钩杆,从而使本实施例可形成更多的空间几何图形,图中所示的弯钩板9分别为六边形、矩形、菱形、梯形和胶囊形。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腾飞,未经叶腾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167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