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经皮腰椎间孔扩大成形器械在审
申请号: | 200820111165.6 | 申请日: | 2008-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672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2 |
发明(设计)人: | 李振宙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振宙;胡桓宇 |
主分类号: | A61B17/00 | 分类号: | A61B17/00;A61B17/94;A61B17/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37北京市海淀区阜***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腰椎 扩大 成形 器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经皮腰椎间孔扩大成形器械。腰椎间孔经扩大后,侧后路椎间盘镜的工作套管可以直接进入椎管内,针对性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
背景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病、多发病,其症状主要包括腰痛及下肢放射痛,严重时可出现马尾综合症,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及社会生活能力。
1934年,经腰椎后路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或部分椎板切除开窗减压,摘除突出椎间盘的手术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标准治疗方法。但术中需要部分切除神经根腹侧的纤维环使器械进入椎间盘内切除盘内髓核组织,术后遗留一纤维环通道;同时关节突关节内侧1/3也往往被切除,腰椎稳定性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术后该节段退变加剧,纤维环、软骨终板、残留髓核组织均可能剥脱,通过手术中留下的纤维环通道脱出到椎管内,压迫神经根,即“椎间盘突出复发”发生率超过10%,由于椎管内粘连严重,往往翻修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
腰椎融合手术中切口更大,椎旁肌剥离更广泛,椎管后方椎板及侧方关节突关节切除范围更广泛,椎管内神经组织的剥离、牵拉更多,同时需要植骨融合及器械固定,随之带来的器械并发症和植骨相关并发症也明显增加。腰椎融合手术时广泛剥离椎旁肌肉,使其失神经支配,腰椎融合手术后邻近腰椎运动节段的加速退变、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手术治疗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对脊柱运动节段稳定性破坏小等特点。如经皮腰椎间盘激光汽化减压、射频消融、IDET,化学髓核溶解术、经皮腰椎间盘自动切吸术等均为椎间盘内治疗,主要完成椎间盘内减压,无法对突出物及脱出物直接处理,所以适应症局限,效果有限。
显微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尽管可以直接摘除椎管内突出或脱出的椎间盘组织,但其手术过程与开放手术相似,对椎管内的操作与开放手术相同,仍然需要通过牵拉神经根及硬膜囊才能显露突出物,所以神经根损伤及粘连的风险与开放手术相同。
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突出或脱出腰椎间盘组织摘除术,通过腰椎侧后路经皮穿刺至腰椎间孔,通过侧开口激光、微型球磨钻或环锯等工具行椎间孔扩大成型术,使椎间孔镜工作套管直接进入椎管内,内镜直视下暴露突出或脱出的椎间盘组织,直接摘除致压物。由于手术过程中不需要牵拉神经根和硬膜囊,所有手术操作均在工作套管内进行,所以对椎管内神经组织无骚扰,辅助运用双极射频电凝可以有效止血,可以防止术后椎管内粘连,局麻下手术更可以保证整个手术过程的安全性,所以该技术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但是激光及微型球磨钻的可控性差,神经根损伤的几率较高;国外的椎间孔环锯系统是在椎间盘镜工作套管外操作,对周围软组织及神经根缺乏保护,安全性差。
目前国内尚未开展经皮椎间孔成形手术,更缺乏安全性好的、适合国人体型的经皮椎间孔扩大成形的器械。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国内外现有的经皮椎间孔扩大成形器械的安全性方面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合国人体型,更安全、有效经皮腰椎间孔扩大成形的系列器械。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经皮腰椎间孔扩大成形的系列器械包括:导丝(图1)、软组织扩张器(图2)、鸭嘴状扩张套管(图3)、鸭嘴状保护套管(图4)、环锯(图5)、侧后路椎间盘镜工作套管(图6)。环锯有不同的直径,鸭嘴状保护套管直径大于环锯直径。
经皮向腰椎间孔插入逐级扩大的“鸭嘴状”套管系统,把出口神经根挡在保护套管之外,把需要切除的下位腰椎的上关节突腹侧部分移入套管内、“鸭嘴片”的背侧。在保护套管内运用不同直径的环锯系统切除部分关节突骨质,将腰椎间孔下部分扩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安全、有效地对腰椎间孔下半部分进行经皮扩大,使侧后路椎间盘镜工作套管进入椎管内,对突出椎间盘组织进行有效切除。提供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完美的微创手术方法。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导丝。
图2是软组织扩张器。
图3是鸭嘴状扩张套管。
图4是鸭嘴状保护套管。
图5是环锯。
图6是侧后路椎间盘镜工作套管。
图7是经皮腰椎间孔扩大成形器械工作状态下的一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侧后方经皮将导丝(图1)穿刺至椎间孔下部分椎间盘平面。
2、沿导丝(图1)导入软组织扩张器(图2)至椎间孔。
3、沿软组织扩张器(图2)导入逐级增大的鸭嘴状扩张套管(图3)。
4、保留鸭嘴状保护套管(图4)。内镜下可见下位腰椎的上关节突骨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振宙;胡桓宇,未经李振宙;胡桓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116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连续化酶促合成n-3PUFA甘油酯的反应装置
- 下一篇:喷码机的喷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