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池组监控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0820111072.3 | 申请日: | 2008-04-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163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04 |
| 发明(设计)人: | 张焱;张荔;黄勇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荔 |
| 主分类号: | H01M10/42 | 分类号: | H01M10/42;H01M10/44;H01M10/48;H02J7/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25000浙江省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组 监控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电池的维护、检测和监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蓄电池在通信设备中起不间断电源作用,它保证通信设备的不间断工作,防止由于电源故障造成的巨大损失。所以蓄电池的维护工作也成了通信设备电源管理部门的重要环节。蓄电池的正确维护及使用对电池的寿命有直接显著的影响。良好的维护和正确使用可以大大提高蓄电池的使用寿命。以往的蓄电池维护工作均靠人工进行检测,存在精度低、工作量大、效率低、数据记录不全等弊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精度高、数据不丢失、操作简单的电池组监控系统。
实现上述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电池组监控系统,包括蓄电池采集模块和与其连接的监控主机,监控主机连接有串口服务器,串口服务器通过中间传输网络与监控台相连,所述蓄电池采集模块包括电源接口、电压采集通讯接口、电压采集口、温度采集通讯口和温度采集口。
所述蓄电池采集模块的电压采集接口为DB37数据线的19-12、29、10-1、37-32脚分别连接第1至第24节电池的正极。
所述的蓄电池采集模块的电流采集口为,DB37孔脚位23、24、25和26分别连接霍尔传感器的-(-12)、G(0V)、+(+12)和M(I)。
所述蓄电池温度采集口采用三芯屏蔽线,所述三芯屏蔽线的红线接VCC即25-30脚,所述三芯屏蔽线的白线接GND即31-37脚,所述黄线为信号线,分别接DB37的1-24脚。
所述串口服务器包括电源输入端子、网络口、通讯采集口、备用接口、工作指示灯、电源指示灯和网络指示灯。
所述监控主机具有电源输入接口、上报通讯串口、上报通讯网络口、数据采集通讯口、调试口、显示屏、电源开关、按键、电源指示灯、发送指示灯和接收指示灯。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功能和优点:
1.可测量全过程的蓄电池组总电压、各电池单体的电压、充放电电流、电池温度、电池容量等数据,并能实时地记录下来,同时转换成标准状态下(以10小时率,25℃放电)的放电容量,便于维护人员对电池进行维护。对长时间内的电池数据进行查看,还可以分析出电池性能的渐变情况。
2.系统带有二套完备的通信协议,只需使用一台能运行WIN2000或XP的PC机即可实现数据显示,查询及报表曲线输出的功能。
3.本仪器可以独立作业,也可多机并联作业。
4.系统智能地判断充放电过程,在放电开始的几分钟内,会自动密集记录测量点,以获取最佳的电池放电曲线,便以用户进行分析。
5.将有关测量数据进行存贮,并可生成多种电池数据的曲线及图表:
◆电池组总电压曲线
◆所有单体电池的充放电曲线
◆电池组的电流变化曲线
◆电池温度的变化曲线
◆电池组容量变化曲线
◆电池组单体电压条形图
6.系统带自检功能,能及时发现连线接触不良等现象及通信线路等问题,并向用户提出告警.告警门限值可根据用户实际情况合理地设定,当产生告警时,本设备将给出声音告警,供维护人员参考。本系统给出如下告警信息:
◆电池组总电压上、下限告警
◆电池组单体电压的上限告警、下限告警、终止电压告警
◆放电电流过大告警,充电电流过大告警
◆电池容量低于下限告警
◆电池温度下限及上限告警
◆电池不均匀性告警
◆落后电池告警
7.可以与动力环境监控系统集成。
具有一个串口和一个网络口,能与PC机或其他监控系统通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蓄电池采集模块的外部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蓄电池采集模块的电压采集口接线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串口服务器的外部结构图
图5为图4的后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监控主机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电池组监控系统,包括蓄电池采集模块和与其连接的监控主机,监控主机连接有串口服务器,串口服务器通过中间传输网络与监控台相连,所述蓄电池采集模块包括电源接口1、电压采集通讯接口2、电压采集口3、温度采集通讯口4和温度采集口5。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蓄电池采集模块的电压采集接口的DB37数据线的连接关系见下表1。
表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荔,未经张荔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10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速动车组基础制动装置
- 下一篇:汽车静电电击消除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