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太阳能储能换能双效应空调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10910.5 | 申请日: | 2008-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1863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8 |
发明(设计)人: | 廉东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廉东根 |
主分类号: | F25B30/06 | 分类号: | F25B30/06;F24J2/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60黑龙江省哈尔***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太阳能 储能换能双 效应 空调 装置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应用技术及储能,换能双交应空调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机全球几乎都有其广大用户,全球气侯变暖人们对不同季节,环境变化也应随变化,空调在节能降耗减排起着重要作用,但现所有空调机都有一大弊病,即:制热时,产生的冷能经机组排放到空间去一去不返,制冷时又将同等能量的热能全部排放到空中去,为此应有的双种能源,只利用了1/2这是现有技术上不完善的结果,耗能大,功能单一利用率低。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空调机进一步节能,有效利用现有排放的能量,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太阳能储能,换能双效应空调装置,本装置能够有效改善现有空调机的上述不足之处,并且增加了其功能。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方案是:将太阳能集热口设置于室外在阳光或者无阳光的大气流中取能,再经介质管路将制冷、制热设施一一连接达到两种能源同时产生达到节能换能,一能多用,多功能用途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具有制取热水、采暖、热炕、冷冻、保鲜夏季室内降温之功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安装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侧剖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气控制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介质传导迴路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主机与冷冻室正面布置图。
图6本实用新型热水储存箱正剖图。
图7本实用新型主机与部分左侧剖面图。
图8本实用新型太阳能集热器,结构图。
图9本实用新型太阳能集热器的左侧剖面结构图。
图中,1、空调蒸发器,2、主机箱,3、冷冻箱,4、厨房台面,5、保鲜箱,6、控制阀,7、太阳能集热器,8、通风器,9、介质管,10、制冷控制阀,11、毛细管,12、过滤器,13、散热器,14、高压表,15、低压表,16、开关,17、红信号灯,18、绿信号灯,19、地炕冷凝器,20、地炕保温层,21、分离器,22、压缩机,23、储液器,24、冷冻蒸发器,25、电源,26、熔断器,27、开关,28、电流表,29、启动器,30、压缩机,31、电压表,32、调节阀,33、地炕调节阀,34、热水调节阀,35、压力控制器,36、热水箱,37、热水冷凝器,38、放水口,39、排污口,40、排气口,41、进水口,42、集热器吸光面,43、太阳能蒸发器,44、玻璃,45、保温板,46、风机,47、冷冻箱保温层,48、热水箱,保温层。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4中压缩机22连接储液器23、储液器23另一端分别同地炕调节阀33、热水调节阀34一端并联,另一端分别连接地炕冷凝器19、热水冷凝器37一端,另一端并接后同散热器13一端连接,散热器另一端同过滤器12一端连接,过滤器另一端同调节阀32连接,调节阀32另一端串联毛细管11,毛细管11另一端并联冷冻箱蒸发器24空调蒸发器1,冷冻蒸发器24另一端同太阳能蒸发器43一端相连,另一端接入低压表15、压力控制器35一端,并接入分离器21一端,分离器另一端接入压缩机阀的另一端再连接太阳能集热蒸发器7的一端,压力控制器35的另一端同压缩机22连接。
现结合图3、图4进一步谈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并当启开关27时红色指示灯18点亮,压缩机30得到电压而开始工作,此时,管路内的介质经压缩通过储液器23,经过调节阀33、34分别经过热水冷凝器37,地炕冷凝器19向内放出大量热能放热后的介质经过滤器12再经调节阀32、毛细管11,向冷冻蒸发器24,放冷气然后再经太阳能集热器蒸发器43放冷此时,吸收太阳光及气流温度升温,通过管路内介质将中温介质吸回压缩机内如此循环,即为太阳能介质传导系统。当需要室内致冷时,可将空调调节阀10开启,此时,空调蒸发器1内即有冷气放冷放出的冷气通过风机46吹出即向室内放冷气。
本实用新型有阳光时工作,无阳光气温在0℃以上时也可工作,但必须打开通风口8才能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廉东根,未经廉东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09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