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推拉旋转门锁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10560.2 | 申请日: | 2008-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935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8 |
发明(设计)人: | 陈友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友国 |
主分类号: | E05B63/00 | 分类号: | E05B6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 威;张 彬 |
地址: | 523661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推拉 旋转 门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门锁,尤其涉及一种能通过推拉或旋转手柄从而实现开关门的门锁。
背景技术
现有的门锁只是简单通过旋转门上手柄的方法来实现开门或关门,在开门或关门的时候不够方便,而且门锁上的手柄用久了容易失灵,给开门或关门带来不便,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更是如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通过推拉或旋转手柄从而实现开关门的门锁。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可推拉旋转门锁,该门锁包括锁头、锁套、锁盒体、锁芯、上控制器、下控制器、止回杆、内止回杆控制轮、外止回杆控制轮、定位组件;其中锁头位于锁盒体上部,锁头一端通过第一弹簧连接在锁盒体的内侧壁上;锁盒体内连接有第一弹簧的一侧设有可上下移动的止回杆,止回杆通过第二弹簧连接在锁盒体上端;定位组件包括相互垂直的两部分,水平部分为定位杆,其一端与止回杆卡合,另一端通过第三弹簧连接在锁盒体与止回杆相对的侧壁上;垂直部分为定位连接杆,定位连接杆穿设于可带动定位连接杆左右移动的下控制器内远离止回杆的一侧;所述锁头上设有主连杆,主连杆穿设于可带动主连杆左右移动的下控制器内靠近止回杆的一侧和上控制器内靠近第一弹簧的一侧;止回杆两侧分别设有内、外止回杆控制轮,内止回杆控制轮一端面上设有控制凸片A,外止回杆控制轮两端面上分别设有锁芯和控制凸片,止回杆上设有与控制凸片A和控制凸片相对应的调节孔。
作为优选,所述上、下控制器为上、下锥形球控制器,且两者结构相同。上锥形球控制器由锥顶对接的两个同轴圆锥体、设置于圆锥体外表面上的锥形球中间挡板、控制运动滑杆、连杆和手柄组成,连杆一端连接在圆锥体的端面上,另一端穿过锁盒外侧与手柄连接,上锥形球控制器通过控制运动滑杆穿设于锁头腔内,下锥形球控制器通过控制运动滑杆A穿设于锁盒体内,且下锥形球控制器中的锥形中间挡板A与主连杆之间具有间隙。
作为优选,所述止回杆沿锁盒体内连接有第一弹簧的侧壁设置,并且止回杆可沿该侧壁上下滑动。
作为优选,所述内止回杆控制轮一端面上设有控制手轮。
作为优选,所述止回杆上设置上定位孔和下定位孔,定位杆一端在上定位孔和下定位孔之间切换并相卡合。定位杆与止回杆相卡合的一端设有定位轮。
作为优选,所述止回杆两端分别设有上、下传动杆,所述上、下传动杆通过上、下L型传动件与上、下附锁头连接,设有锁盒体的外面的门上设有附锁头支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能通过推拉或旋转手柄两种方式实现开关门的门锁,结构简单,成本低,且使用极为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推拉旋转门锁的剖面图。
图2为上锥形球控制器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上锥形球控制器的主视图。
图4为上锥形球控制器的侧视图。
图5为内、外止回杆控制轮与止回杆的相对位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锁头 11-锁套 12-主连杆 13-锁头腔
2-上锥形球控制器
21-连杆 22-手柄 23-锥形球中间挡板 24-控制运动滑杆
3-下锥形球控制器
33-锥形球中间挡板A 34-控制运动滑杆A
4-止回杆 41-上定位孔 42-下定位孔 43-调节孔
5-定位杆 51-定位连接杆 52-定位轮
6-外止回杆控制轮 61-控制凸片
62-内止回杆控制轮 63-控制凸片A 64-锁芯 65-控制手轮
7-下传动杆 71-上传动杆
72-上L型传动件 73-下L型传动件
8-上附锁头 81-下附锁头 84-附锁套
91-第一弹簧 92-第二弹簧 93-第三弹簧
10-锁盒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门锁的剖面图,如图1所示,该门锁包括锁头1、上锥形球控制器2、下锥形球控制器3、止回杆4、定位组件、内止回杆控制轮62、外止回杆控制轮6、锁盒体10、锁芯64和锁套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友国,未经陈友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05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