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背光模组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10159.9 | 申请日: | 2008-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112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发明(设计)人: | 崔来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21/00 | 分类号: | F21V21/00;F21V27/00;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 芳 |
地址: | 100176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LCD背光源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止由于灯线受力而使灯管破碎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因其轻薄而备受关注,并且凭借其色彩还原性好、色彩管理方便、亮度均匀性好、寿命长、安全、绿色环保、抗震性能好等优点,已大量应用于中小尺寸面板显示器件中,正逐步向笔记本电脑、台式机、电视机等大尺寸面板显示器拓展。众所周知,液晶材料本身并不能发光,而是需要背光源为其提供光线使其具有可视性。
但是,在LCD装配背光源灯管的过程中,由于背光源的结构相对比较紧凑,给灯管供电的灯线要求以最短的长度完成其布线及固定的任务。图1为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所示,背光灯线的固定方式为将从灯管一端出来的背光灯线1从背光源注塑框架13中导出,然后用金属卡片12把背光灯线1固定。在实际生产中,这种背光灯线1的布线及固定方式存在明显缺点。背光灯线1会由于金属卡片12的毛刺导致划伤,从而制造出具有局部高电位(High-Potential,简称:Hi-pot)的不良产品;并且这种布线固定方式很难将背光灯线1完全固定,由于背光灯线1固定得不牢固,在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很容易将作用力传递到背光灯上,由于背光灯受到外力作用而造成背光灯的破损或断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背光源灯线固定方式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背光模组,实现了在LCD装配背光源灯管的过程中,保护背光灯线和背光灯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模框架、背光灯线、设置在所述模框架上的用于固定所述背光灯线的固定部。
所述固定部包括:
导槽,所述背光灯线从所述导槽的一侧进入,绕过所述导槽,从另一侧穿出;用于形成所述导槽的固定盘;连接所述固定盘和所述模框架的扭矩轴。并且,所述导槽成几字形。
所述导槽的宽度不小于所述背光灯线的直径。
所述固定盘与所述模框架的间隙小于所述背光灯线的直径。
所述模框架由具有轻微弹性的注塑材料注塑而成。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背光模组,通过将固定部中的扭矩轴作为力矩轴,运用模框架自身的微弹性结构,当背光灯线受到外力而被拉动时,固定盘会自动卡紧靠近背光源灯管一侧的背光灯线,从而起到保护背光灯线和灯管的作用,避免了背光灯线的破损或断裂,并保护了灯管不会因为拉力作用而损坏,同时解决了由于背光灯线受力造成灯管破损或断裂而形成的画面显示不良或无法显示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局部放大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立体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立体结构的正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背光灯线 112-金属卡片; 13-背光源注塑框架;
21-框架; 22-凸轮卡合结构; 221-导槽;
222-凸轮卡盘; 223-凸轮扭矩轴; 31-模框架;
32-固定部; 321-导槽; 322-固定盘;
323-扭矩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2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原理示意图。如图2所示,其中包括:框架21,固定在框架21上的用于固定灯线的凸轮卡合结构22和为背光源灯管提供电流的背光灯线1。
具体工作过程为,背光灯线1绕制在导槽221内,利用凸轮扭矩轴223将凸轮卡合结构22固定在框架21上。当背光灯线1一端受到拉力F1时,F1作用在凸轮卡盘222上,在凸轮卡盘222上形成以凸轮扭矩轴223为轴的力矩,从而在背光灯线1另一端(即靠近灯管的一端)形成反方向的作用力F2。在力F1和F2形成的力矩作用下,凸轮卡盘222就会以凸轮扭矩轴223为中心,使靠近灯管一端的背光灯线1由于反方向的作用力F2作用被卡紧,从而使背光灯线1牢固地固定在凸轮卡盘222和框架21之间,就可以避免背光灯线1受到外力F1作用时将所受的外力通过凸轮扭矩轴223传递将给灯管,起到了保护灯管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015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随车起重机的超载报警装置
- 下一篇:背光源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