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利用太阳能供电的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09451.9 | 申请日: | 2008-07-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3029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 发明(设计)人: | 唐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欣 |
| 主分类号: | H02N6/00 | 分类号: | H02N6/00;H02J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国良 |
| 地址: | 100023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太阳能 供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太阳能供电的加湿器和净化器。
背景技术
随着当代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改善居住环境,尤其是室内空气质量,因此,越来越多的加湿器和净化器在房间内使用,通过加湿器使室内的空气更加湿润,通过净化器使房间内的空气更加清洁,从而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现有的加湿器和净化器都是采用电能作为能源,进行工作。但是,现今社会,能源缺乏已经越来越严重,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能源已经凸现危机。太阳能作为一种不会枯竭且无污染的能源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而,有必要对像加湿器和净化器这样的小家电的电源进行改进,以缓和能源危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太阳能供电的装置,特别是提供一种利用太阳能供电的加湿器和净化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利用太阳能供电的装置,包括:太阳能电池板,用于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蓄电池,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连接,通过所述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充电,为所述装置提供电源。
其中,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与所述装置为分体式设计,所述蓄电池固定安装在所述装置内,所述蓄电池通过导线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连接。
其中,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与所述装置为分体式设计,所述装置和太阳能电池板都设置有蓄电池插槽,充电时,所述蓄电池经插入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蓄电池插槽进行充电,充电完毕后,所述蓄电池插入所述装置的蓄电池插槽,为所述装置提供电源。
其中,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与所述装置为一体式设计,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安装在所述装置吸收太阳光的一面上,为所述蓄电池充电。
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逆变器,与所述蓄电池连接,用于将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为所述装置提供电源。
其中,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太阳能的一面设计为深色。
其中,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太阳能的一面设计为黑色。
其中,所述装置为加湿器。
其中,所述装置为净化器。
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利用太阳能作为能源,不依赖于电能,使用更加方便,且减少了环境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利用太阳能供电的加湿器或净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利用太阳能供电的加湿器或净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再一种利用太阳能供电的加湿器或净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加湿器通常包括:离心加湿器、电极式蒸汽加湿器和超声波加湿器。离心加湿器的工作原理为:利用高速电机带动复合叶轮旋转产生真空,贮水箱内的水在大气压力作用下通过吸水器压至复合雾化叶轮,经化成直径为5um的细雾,经过下进风道的微风,送至出雾口,在出雾口与上进风道的高速风流相汇合形成高速气雾喷到空气中,气雾与空气中的余热相接触,完全汽化,达到加湿目的。电极式蒸汽加湿器的工作原理为:当自来水进入加湿桶后,水位逐渐上升。在加湿器电极上通电,当水位漫过电极后,电极之间通过水的导电性而构成电流回路,并把水加热至沸腾,输出洁净蒸汽。随着蒸气输出,水位逐渐降低。这时进水阀通电打开,再次进水,直到合适的水位,并继续产生蒸汽。当加湿桶中的矿物质浓度越来越高时,排水阀自动打开,排去废水,加湿器再次补充新水,并继续加湿工作过程。使用导电率过高或过低的自来水可能会导致加湿桶损耗过快或加湿量不足。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是采用超声波高频振荡的原理,将水雾化为1—5微米的超微粒子,通过风动装置,将水雾扩散到空气中,从而达到均匀加湿空气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欣,未经唐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945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