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制造梁板预应力孔用充气模具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05712.X | 申请日: | 2008-08-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7579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2 |
| 发明(设计)人: | 齐新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齐新明 |
| 主分类号: | B28B7/16 | 分类号: | B28B7/16 |
| 代理公司: | 衡水市盛博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孙廷玉 |
| 地址: | 053200***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制造 预应力 充气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造梁板预应力孔用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制造梁板预应力孔用充气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在桥梁梁板制作过程中,为了形成梁板预应力孔(穿钢绞线张拉使用),往往在浇注混凝土前,用金属波纹管或者塑料波纹管预埋在梁板钢筋笼内,等混凝土凝固后,金属波纹管或者塑料波纹管与混凝土凝固在一起,从而形成梁板预应力孔。在桥梁梁板制作完成后,金属波纹管或者塑料波纹管不能取出而留在桥梁梁板内,造成金属管或塑料材料的浪费,增加了桥梁梁板的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供一种替代金属波纹管或塑料波纹管、降低桥梁梁板的生产成本、可重复使用的制造梁板预应力孔用充气模具。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制造梁板预应力孔用充气模具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围成充气腔的模具本体,在所述的模具本体的端部设置有与所述的充气腔相通的气嘴。
其附加技术特征为:
在所述的模具本体内壁面设置有编织加强层;
所述的编织加强层为化纤布层或帆布层;
在所述的编织加强层的内壁面设置有密封层;
所述的密封层为橡胶材料层或塑料层;
所述的模具本体的外表面为光滑面;
在所述的模具本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突起;
在所述的模具本体两端设置有开口,在所述的开口上设置有堵塞,所述的气嘴设置在其中一个堵塞上;
所述的模具本体在充气后为圆柱状;
所述的模具本体在充气后为截面为椭圆的柱状。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制造梁板预应力孔用充气模具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其一,由于包括围成充气腔的模具本体,在所述的模具本体的端部设置有与所述的充气腔相通的气嘴,在浇注混凝土前,通过气嘴向充气腔充气,预埋在梁板钢筋笼内,等混凝土初凝后,放掉充气腔内的气体,由于混凝土与橡胶不粘连摩擦力小,气体放掉后,取出模具本体即可,预应力孔光滑;其二,由于所述的模具本体内部设置有帆布或其他材料制成的编织加强层,增加了制造梁板预应力孔用充气模具的强度;其三,由于在所述的编织加强层的内壁面设置有橡胶材料层或塑料层等密封层,防止了因模具本体使用时划破而造成漏气,提高了充气胶胎模具的使用寿命;其四,由于在所述的模具本体两端设置有开口,在所述的开口上设置有堵塞,所述的气嘴设置在其中一个堵塞上,使用时,先将堵塞堵在开口上,然后再充气,等混凝土初凝后,拔掉堵塞,气体自然放出,取出模具本体即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制造梁板预应力孔用充气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设置有密封层制造梁板预应力孔用充气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截面图;
图4为另一种制造梁板预应力孔用充气模具的截面图;
图5为两端带有堵塞的制造梁板预应力孔用充气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制造梁板预应力孔用充气模具的具体结构和使用原理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制造梁板预应力孔用充气模具包括由橡胶材料或者塑料等材料制成的模具本体1,模具本体1围成充气腔2,模具本体1的外表面在充气状态下为圆柱形或者截面为椭圆的柱状,如图3和图4所示。在模具本体1的端部设置有与充气腔2相通的气嘴3。在浇注混凝土前,通过气嘴3将模具本体1充气,固定在梁板模具内,等混凝土凝固后,放掉模具本体1内的气体,由于混凝土与橡胶不粘连,气体放掉后,模具本体1与梁板预应力孔壁脱离,取出模具本体1即可。取出的模具本体1可以重复使用,不但节约了日益紧张的能源(金属材料或塑料)。还大大降低了桥梁梁板的生产成本。而且运输方便使用简单。
为了增加了制造梁板预应力孔用充气模具的强度,模具本体1内部设置有化纤布层或帆布层等材料制成的编织加强层4。
在使用过程中,模具本体1与砂粒磨擦,在气压较大时,容易漏气,降低了制造梁板预应力孔用充气模具的使用寿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2和图3所示,在编织加强层4的内壁面设置有橡胶材料或塑料等材料制成的密封层5。
为了便于加工和使用方便,如图5所示,在模具本体1两端设置有开口6,在开口6上设置有堵塞7,气嘴3设置在其中一个堵塞7上,使用时,先将堵塞7堵在开口6上,然后再充气,等混凝土初凝后,拔掉堵塞7,气体自然放出,取出模具本体即可。
为了使得模具本体1的外壁面与混凝土容易脱离,如图1所示,将模具本体1的外表面为光滑面。当然,也可以如图3所示,在模具本体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突起8。突起8可以为条状、波纹状或点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齐新明,未经齐新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571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制备聚乙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上胶装置
- 下一篇:下凸模倒R角夹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