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水电子秤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05552.9 | 申请日: | 2008-04-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346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04 |
| 发明(设计)人: | 陈旭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展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G19/40 | 分类号: | G01G19/40;G01G2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俊波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防水 电子秤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防水电子秤,尤指一种使电子秤的信号输入键与其信号馈入点的电路板完全隔离,使内部电子电路板可达到完善防水效果的防水电子秤。
背景技术
一般防水电子秤的主要结构由称重传感器、秤体和显示器所组成,该称重传感器的顶端与秤盘连结,使称重传感器透过微处理器进行采样和数据处理,使量测结果(重量、金额)得以显示于秤体的显示器,使用者也可透过显示器面板旁侧的按键输入信号来更改计价常数(如每单位重量金额等)。
上述的按键结构是使按键组设于显示器面板上的开孔中,使按键外部外露于面板外侧,而按键内部底端与电路板的信号馈入点相互对应,当使用者自秤体外部按压按键时,将使按键向下抵压信号馈入点达到信号输入的作用,但此种按键组结方式,对于整体的防水效果是不尽理想的,因为秤体外在环境的水份会循着按键而自面板开孔向内渗入,导致秤体内部的电子电路受潮而损坏故障,故于实际使用上欠缺妥当;为此,设计人积极研究改进之道,而终有本实用新型的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水电子秤,使秤体面板的按键采用静电触控模块,并使秤体的电子电路完全隐蔽于秤体面板内部,使秤体面板可呈现完全密封的状态,能增进且确保电子秤于潮湿环境使用时,其内部电子电路的防水保护。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水电子秤,包括一秤体、一面板及一电路板,其中:
秤体,其顶端组设有一秤盘,其前端设有一供电路板承置的槽形透孔;
面板,以一透明塑料材质所制成,面板与槽形透孔相适配;
电路板,于板体上设置有一液晶显示屏、复数个信号馈入点及微处理器,该信号馈入点采用静电触控模块做为信号输入;
利用上述构件,使电路板自槽形透孔置入秤体内部并予固定,使面板覆盖于电路板上端表面且与槽形透孔四周孔缘封胶密合,使电路板受面板的完全遮覆而隐蔽于秤体内。
根据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防水电子秤,其秤体面板的按键采用静电触控模块,并使秤体的电子电路完全隐蔽于秤体面板内部,能使秤体面板可呈现完全密封的状态,能增进且确保电子秤于潮湿环境使用时,其内部电子电路的防水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组合剖面示意图。
1……秤体 11……秤盘
12……槽形透孔 2……面板
21……隔层 22……视窗区
23……按键区 3……电路板
31……液晶显示屏 32……信号馈入点
33……微处理器
具体实施方式
现依附图实施例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其它作用、目的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防水电子秤是针对电子秤的信号输入键防水结构施以改进,由一秤体1、一面板2及一电路板3等构件所组成,其中:
秤体1,秤体1的顶端组设有一秤盘11,其前端设有一供电路板3承置的槽形透孔12;
面板2,以一透明塑料材质所制成,面板2与槽形透孔12相适配;
电路板3,于板体上设置有一液晶显示屏31、复数个信号馈入点32及微处理器33,该信号馈入点32采用静电触控模块做为信号输入;
利用上述构件,使电路板3自槽形透孔12置入秤体1内部并予固定,使面板2覆盖于电路板3上端表面且与槽形透孔12四周孔缘封胶密合;如此,即可使电路板3受面板2的完全遮覆而隐蔽于秤体1内,达到彻底防水的效益。
上述面板2为透明塑料材质所制成,于面板2内侧面可印刷(或贴覆)一不透明的隔层21(如图2所示),利用该隔层21以将面板2表面形成一可区分区块的视窗区22与按键区23,使视窗区22对应于液晶显示屏31上方,而按键区23则对应于信号馈入点32上方;这样,使用者于使用防水电子秤时,可径自透过视窗区22而直视液晶显示屏31所显示的信息,而使用者欲进行信号输入时,将得以用手指轻触按键区23,使所对应的信号馈入点32可直接静电感应而触发信号(如图3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展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展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555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