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并排船体的组合船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05005.0 | 申请日: | 2008-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170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04 |
发明(设计)人: | 涂添水 | 申请(专利权)人: | 涂添水 |
主分类号: | B63B1/12 | 分类号: | B63B1/12;B63B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英财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俊阁 |
地址: | 中国台湾高雄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并排 船体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船舶,特别是关于一种可进行组合及拆解的双并排船体的组合船。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组合船,如「可组合拆解之组合船结构」新型专利。请参照图1所示,现有技术组合船是具有一船体9,该船体9是由数个单元体91所组成,并于各该单元体91之间分别设有一防漏垫92。又,各该单元体91分别设有数个中穿管911,且各该防漏垫92分别设有数个穿孔921,各该穿孔921是对应连通该单元体91的各中穿孔911,以供数条钢索93通过该中穿孔911及穿孔921,进而将各该单元体91及各该防漏垫92予以串接固定,藉以形成该船体9。如此,该现有技术组合船可行驶于水上,以便承载人员或货物。
一般而言,上述现有技术组合船具有下列缺点,例如:为了增加该船体9的承载能力,该船体9仅能利用该钢索93的串接额外增加将该单元体91的组合数量,以形成一个单一船体9,然而,利用该钢索93进行串接组合将相对的增加该单一船体9的整体长度,因此,容易使该船体9在水面上行驶时的摇晃程度加剧,因而降低承载的稳定性。
另外,由于该现有技术组合船是利用该数个钢索93进行各该单元体91的锁固作业,因此,一旦该单元体91的串接数量增加时,该钢索93可能因长度不敷使用而必须更换另外长度相符的钢索,如此将导致组装成本的增加。再者,现有技术组合船仅可组成单一船体9,故承载量仍相当有限。基于上述原因,有必要进一步改良上述现有技术组合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并排船体的组合船,其是由数个连接件分别串接数个壳件以形成一个单一船体,并将各该船体相互并接,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提升承载能力及承载稳定性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并排船体的组合船,其中各船体是由数个壳件组合而成,且当进行各该船体的拆解作业后,各船体的数个壳件可利用层叠的方式进行收纳,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提高载运便利性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并排船体的组合船,其是可利用各船体的一船尾末端处的结合面使两个双并排船体的组合船相互对应组合,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提升承载能力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并排船体的组合船,其是利用在二船体之间设置数个延伸杆件,以便可调整的延伸该二船体之间的并接宽度,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提升承载稳定性的功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并排船体的组合船,其包含两个船体及数个连接件。各该船体分别由数个可拆装的壳件所组成;各该连接件具有一串接组合部及一并接组合部,该串接组合部系分别组合于各该船体的相邻二壳件之间,以串接各该船体的壳件;其中一船体的连接件的并接组合部是结合另一船体的连接件的并接组合部,以并排连接该二船体。
本实用新型利用数个连接件的串接组合部连接数个壳件,以形成一个单一船体;更重要的是,本实用新型利用该连接件的并接组合部连接在二船体之间,使该二船体得以并排连接,以提升承载量,并提供行驶时较佳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现有技术组合船的分解立体图。
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双并排船体的组合船的分解立体图。
图3: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双并排船体的组合船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4: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双并排船体的组合船的上视图。
图5: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双并排船体的组合船的收纳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双并排船体的组合船的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双并排船体的组合船的上视图。
图8: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双并排船体的组合船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船体 1’船体 11壳件
11’壳件 111定位凸缘 112组合通孔
113组合件 12结合面 12’结合面
2船体 2’船体 21壳件
21’壳件 211定位凸缘 212组合通孔
213组合件 22结合面 22’结合面
3连接件 31串接组合部 311连通孔
32并接组合部 33组合件 4辅助连接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涂添水,未经涂添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50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直线电机定子生产线上下料机械手电控系统
- 下一篇:旋转运动控制实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