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连续式热风杀青机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04259.0 | 申请日: | 2008-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1342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发明(设计)人: | 王培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培坤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明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黎明天 |
地址: | 530226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续 热风 杀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茶叶加工设备,尤其是一种连续式热风杀青机。
背景技术
我国常用茶叶杀青加工机械的热效率仅为20%~35%,大多数茶杀青机的热效率在30%左右。杀青加工机械热效率低的原因主要是茶叶杀青机配套不均衡,热能利用率低,操作不当时茶叶会产生焦边爆点和烟焦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解决传统杀青机热能利用率低、操作不当时茶叶会产生焦边爆点和烟焦味,使茶叶品质下降的老问题,使杀青出来的杀青鲜叶水分少、匀、透、不焦边、没有爆点、色泽翠绿,生产成本低,所制茶叶档次高、品质好。并要求连续式节能热风杀青机结构设计合理、效率高、操作方便。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杀青机主机固定不动的钢板和隔热层制成的外筒体、以及开孔眼可转动的内筒体滚筒组成,滚筒中部即杀青段设出风口、回风口,在中前部侧面设进风口,前部一截为密封段,后部散热段设抽风口,滚筒出茶口处安装一不锈钢丝网筒。
杀青机机架外安装的鼓风机连接滚筒中部的进风口及除尘口形成除尘系统。
杀青机装有控温装置。
杀青机滚筒装有动力变速系统。
本连续式节能热风杀青机主要特点及优点:
①主机筒体分外筒体和内筒体,外筒体用厚钢板和隔热层制成,固定不转动。内筒体用薄钢板卷制,打孔眼,能转动。内筒体分杀青区和散热区,进风口在杀青区,底部为全封闭式,防止热风外逸。
②杀青滚筒传动由联轴器、DC直流调速电机传动,平稳、可靠性高。
③杀青机使用风机产生高速气流,进入涡流室,向出口方向螺旋前进,最后茶叶从出口吹出,涡流室出口端设置循环管与风机进风口相接,热利用率高,杀青质量好。
④本杀青机的进风口热风温度高达350~400℃,达到利用高温将茶叶鲜叶杀青目的,又能产生热风使茶叶及时脱水,而排出筒体的杀青叶温仅30~40℃。
⑤本机具有高温、温度波动小于15度,温度切换方便,升温容易,热效高,集高温杀青、干热风脱水、冷风散热一机化的特点。
⑥通风排湿性好,含水量少,杀青叶杀青速度快,使杀出鲜叶不会有焦边、爆点和烟焦味现象,色泽翠绿、鲜嫩,减少苦涩度,杀青后鲜叶含水率达到揉捻工序要求。
⑦出茶口处安装不锈钢丝网筒利于叶温降低和片末的筛出,保持杀青叶的匀净度。
⑧热风杀青机能连续作业,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该机结构简单,操作使用方便,茶叶品质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杀青机主机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连续式热风杀青机由主机3、滚筒机架2、支撑护罩10、及输送带4组成。机架2由两个托轮12支撑在大梁15上,大梁15由梢轴14固定在底架13上,动力变速系统安装在外壳内部底轮上的滚筒9前部,清尘口在滚筒9外壳的中间,进风口17设在滚筒9外壳中前部,滚筒9外壳前部安装有上叶输送带4,输送带4外安装有支架外壳、支架外壳内安装有动力传动系统,鼓风机与风机管相连接,安装在输送带4支架外壳内;滚筒后部开有排气孔5,输送带4前部装有进叶口11,后部连着内筒体装有不锈钢丝网筒1。主机3筒体分外筒体和内筒体,外筒体用厚钢板和隔热层制成,固定不转动;内筒体用薄钢板卷制,打孔眼,能转动,为滚筒;内筒体即滚筒9分杀青段7和散热段8,出风口、回风口设在杀青段7,进风口17在滚筒侧面,出尘窗在滚筒前侧面,滚筒前部的杀青段7有一截密封段6,防止热风外逸。当送热风时,热风可通过孔眼进入杀青段,提高杀青温度;随着筒体的转动,杀青叶滚动到散热段8,热风通过孔眼逸出筒外,开启抽风口,降低筒内温度,叶温逐渐降低。滚筒9出茶口处安装一不锈钢丝网筒1。杀青叶通过不锈钢丝网筒1利于叶温降低和片末的筛出,使杀青叶从出叶口16出来能保持杀青叶的匀净度。热风杀青机的热风温度高达300~350℃,而排出筒体的杀青叶温仅30~40℃,实现了杀青、降温由主机同时完成的统一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培坤,未经王培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42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