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折叠式象棋棋盘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03722.X | 申请日: | 2008-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370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发明(设计)人: | 麦光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麦光伟 |
主分类号: | A63F3/02 | 分类号: | A63F3/02 |
代理公司: | 乌鲁木齐市禾工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何玉祥 |
地址: | 842200新疆维吾***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折叠式 象棋 棋盘 | ||
1、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方便携带的折叠式象棋棋盘。
2、背景技术:象棋做为中国独特的棋类文化已经深入到各个年龄的人群之中,在城市街头、住宅区内还能看到象棋摊,一般使用的棋盘是在木板或塑料纸上印制,棋子装于纸盒或木盒内,这样的棋盘和棋子在携带过程中容易丢失,且棋盘容易破碎。
3、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轻便灵活,方便携带的折叠式象棋棋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折叠式象棋棋盘包括棋盒、棋盘,内、外横梁,内、外支腿,以及固定安装在棋盘下表面和内、外横梁滑动连接的U形卡。棋盒分为左右两个,在左棋盒相对右棋盒端面的两侧固定装设有外横梁,外横梁端部活络连接有外支腿,在右棋盒相对左棋盒端面的两侧固定装设有内横梁,内横梁端部活络连接有内支腿,两内横梁之间还装设有一横杠,即为提手。内横梁位于两外横梁之间。棋盘分为左右两部分,其上表面绘制有象棋棋盘,也可以是其他棋类的棋盘,在左右棋盘下端面均装设有U形卡,左右棋盘下端面的U形卡下端分别卡托于外、内横梁底部,使棋盘和外、内横梁形成滑动连接。内、外支腿呈十字交叉状活络连接,其各自底部装设有加强杆。
由于实行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象棋棋盘支开就可下棋,收起后体积小,便于携带,轻便灵活,棋子收于棋盒内,不易丢失,棋盘面坚固耐用,不易破碎。
4、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附图和实施例给出:
图1是折叠式象棋棋盘支撑架结构示意图;
图2是折叠式象棋棋盘结构示意图;
图3是折叠式象棋棋盘支撑架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例:1、棋盒,2、提手,3、外横梁,4、U形卡,5、内横梁,6、内支腿,7、加强杆,8、外支腿,9、棋盘。
5、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1—3所示,折叠式象棋棋盘包括棋盒1、棋盘9,内5、外横梁3,内6、外支腿8,以及固定安装在棋盘9下表面和内5、外横梁3滑动连接的U形卡4。棋盒1分为左右两个,在左棋盒1相对右棋盒1端面的两侧固定装设有外横梁3,外横梁3端部活络连接有外支腿8,在右棋盒1相对左棋盒1端面的两侧固定装设有内横梁5,内横梁5端部活络连接有内支腿6,两内横梁5之间还装设有一横杠,即为提手2。内横梁5位于两外横梁3之间。棋盘9分为左右两部分,其上表面绘制有象棋棋盘,也可以是其他棋类的棋盘,在左右棋盘9下端面均装设有U形卡4,左、右棋盘9下端面的U形卡4下端分别卡托于外3、内横梁5底部,使棋盘9和外3、内横梁5形成滑动连接。内6、外支腿8呈十字交叉状活络连接,其各自底部装设有加强杆7。
在折叠式象棋棋盘支撑开时,外横梁3前部顶于右侧棋盘9底部,内横梁5前部顶于左侧棋盘9底部,内6、外支腿8呈十字交叉状,底端顶触于地面,便可将整体稳固支撑。当将折叠式象棋棋盘进行折叠时,先将棋子收入到棋盒1内,再将棋盘9分别向左右两侧拉动,将棋盒1上端遮蔽,防止棋子掉出,同时将棋盘9向上提起,使内5、外横梁3失去上部支撑面,向竖向中心轴线靠拢,并最终形成门框形结构,左、右棋盘9随外3、内横梁5置于主框架两侧。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麦光伟,未经麦光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372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