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采煤机电缆变向拖动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03441.4 | 申请日: | 2008-01-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636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05 |
| 发明(设计)人: | 胡充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充成 |
| 主分类号: | H02G11/00 | 分类号: | H02G11/00 |
| 代理公司: | 乌鲁木齐市禾工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何玉祥 |
| 地址: | 830025新疆维吾尔自***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采煤 机电 拖动 装置 | ||
1、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煤矿综采时使用的采煤机电缆变向拖动装置。
2、背景技术:
煤井进行综采作业时,采煤机后端电缆是放置于电缆槽内,由于电缆槽高度只比电缆厚度大两倍左右,在采煤机拖动电缆来回运动的过程中,电缆往复层叠,即容易损耗电缆寿命,又容易由电缆槽内掉出,掉于刮板运输机上而被拉坏。通常需配备专门人员对电缆看护,一但电缆跑出电缆槽,就需停机将电缆复位,这样即耽误生产,看护电缆人员的工作危险性也大。
3、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拖动电缆,调节电缆在电缆槽内高度的采煤机电缆变向拖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采煤机电缆变向拖动装置,整体安放在电缆槽内,其由拖车和安装在拖车内的定滑轮,安装在拖车后部的电缆拖动轮,以及在电缆槽端部安装的定滑轮为主要组成。拖车内为空腔,其内装设有可水平转动的定滑轮。在拖车后端设有一对竖向的后板,在两后板之间装设有可竖向转动的电缆拖动轮,电缆拖动轮下端离电缆槽之间的距离不小于电缆厚度,电缆一端和采煤机电缆牵引杆连接,另一端绕过电缆拖动轮和井外电源连接,在电缆槽一端部的钢板上设置有一连接点和一定滑轮,连接点上系有钢丝,该钢丝先绕过拖车内的定滑轮,随后绕过钢板上的定滑轮,最后再绕过电缆槽外另一端的定滑轮和采煤机电缆牵引杆连接。
通过采煤机带动拖车,拖车将电缆来回拉动,达到了自动拖动电缆的目的,使用本采煤机电缆变向拖动装置,可避免电缆反复折曲而断裂,延长了电缆使用寿命,同时避免电缆由电缆槽内掉出,保证了生产安全,提高了采煤效率,通过拖车前端的刮煤板,还可对电缆槽内的浮煤、矸石进行清理,节省人力。
4、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附图和实施例给出:
图1是采煤机电缆变向拖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例:1、采煤机电缆牵引杆,2、钢丝,3、电缆滚轮,4、拖盘,5、拖车,6、定滑轮,7、定滑轮,8、刮煤板、9、侧滚柱,10、滚轮,11、后板,12、电缆拖动轮,13、电缆,14、定滑轮。
5、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1所示,采煤机电缆变向拖动装置整体安放在电缆槽内,其由拖车5和安装在拖车5内的定滑轮6,安装在拖车5后部的电缆拖动轮12,以及在电缆槽端部安装的定滑轮7、14为主要组成。拖车5下装设有四组滚轮10,前后各两组,每组滚轮10之间的相隔不小于10cm,拖车5前端设有刮煤板8,刮煤板8底抵触于电缆槽底部。拖车5上端设有拖盘4,其上系有钢丝2,该钢丝2和采煤机电缆牵引杆1连接,拖车5内为空腔,其内装设有可水平转动的定滑轮6。在拖车5后端设有一对竖向的后板11,后板11上端设有电缆滚轮3,在两后板11之间装设有可竖向转动的电缆拖动轮12,电缆拖动轮12下端离电缆槽之间的距离不小于电缆13厚度,电缆13一端和采煤机电缆牵引杆1连接,另一端绕过电缆拖动轮12和井外电源连接,电缆13两侧靠于电缆滚轮3上。在拖车5两侧壁的外壁上还装设有不少于四根的竖向侧滚柱9,侧滚柱9在电缆槽侧壁上滚动,使拖车5按电缆槽形状行进,防止拖车5刮蹭电缆槽壁。在电缆槽一端部的钢板上设置有一连接点和一定滑轮7,连接点上系有钢丝2,该钢丝2先绕过拖车5内的定滑轮6,随后绕过钢板上的定滑轮7,最后再绕过电缆槽外另一端的定滑轮14和采煤机电缆牵引杆1连接。
当采煤机位于最左端时,拖车5位于整个电缆槽的中部,随着采煤机向右移动,拉动钢丝2,同时电缆13松弛。钢丝2通过两个定滑轮7、14的变向,再通过拖车5上的定滑轮6,带动拖车5向右移动,拖车5将已经松弛下来的电缆13拉紧。拖车5内的定滑轮6和拖车5共同组成相对的动滑轮,这样在采煤机由左至右运动一次时,拖车5在电缆槽内只需行进电缆槽的一半的长度,从而将电缆13稳固的在电缆槽内拖动,不会发生电缆13掉出的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充成,未经胡充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344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