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垃圾压缩机对接斗与扒料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02443.1 | 申请日: | 2008-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879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8 |
发明(设计)人: | 杨志强;汤云武;涂世光;江仰荣;赖国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漳州科晖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0B15/00 | 分类号: | B30B15/00;B30B15/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300***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垃圾 压缩机 对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转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垃圾压缩机对接斗与扒料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垃圾压缩机有小、中、大型三种,小型垃圾压缩机一般与装料装置配合使用,装料装置在压缩机的后部,垃圾从后部的填装口倒入垃圾压缩机进行压缩,这种装置容量小,只适合小容量的垃圾车倾倒垃圾,当垃圾量多或填料口装不下时,垃圾还会散落在地板上,给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且垃圾处理率低。对于中、大型的垃圾压缩机,虽日处理量大,但垃圾要从高位倾卸,需要专门建造大型卸料平台,这就要占用较大面积的土地,而且建造价高,通常,在城市市区一般都采用小型的垃圾处理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垃圾压缩机对接斗与扒料装置,可与现有各种垃圾压缩机配套使用,增大待处理垃圾的容量,解决大型垃圾车将垃圾转入进中、大型垃圾压缩机的衔接问题,使垃圾倾卸干净并防止散落,提高垃圾处理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垃圾压缩机对接斗与扒料装置主要包括对接斗、扒料装置、油缸座及油缸,畚状对接斗的开口端铰接在垃圾压缩机后部的框架上,对接斗的中部设有油缸座,举升油缸的一端位于对接斗上的油缸座内,另一端与地面的油缸支座连接;扒料装置包括耙杆、耙指及扒料油缸,耙杆与垃圾压缩机后方上端的框架铰接,耙杆上设有可作用该耙杆的扒料油缸,耙杆前端有耙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对接斗装垃圾容量大,可满足较大型垃圾车倾倒垃圾,垃圾通过对接斗举高倾卸并在扒料装置的协助下将垃圾倾卸干净,防止了垃圾散落满地;同时,对接斗的前端开口处的挡板有效的防止了垃圾污水往外泄漏,杜绝了垃圾处理中出现的二次污染;本实用新型占地面积小,投资成本低,不需要建造专门的大型卸料平台,小型的垃圾压缩机就可起到了中、大型垃圾压缩机的作用,增大待处理垃圾的容量,解决大型垃圾车将垃圾转入进中、大型垃圾压缩机的衔接问题,提高垃圾处理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垃圾压缩机对接斗与扒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对接料斗,11-油缸座,2-扒料装置,21-耙杆,22-耙指,3-举升油缸,4-举升油缸支座,5-扒料油缸,6-垃圾压缩机,61-压缩机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垃圾压缩机对接斗与扒料装置主要包括:对接斗、扒料装置、油缸座及油缸,畚状对接斗(1)的开口端铰接在垃圾压缩机(6)后部的框架上,对接斗的中部设有油缸座(11),举升油缸(3)的一端位于对接斗上的油缸座(11)内,另一端与地面的油缸支座(4)连接,在举升油缸的作用下对接斗可绕铰接点做上下转动,将后端升高,对接斗中的垃圾由开口端倾卸至压缩机填料口内;扒料装置(2)包括耙杆(21)、耙指(22)及扒料油缸(5),耙杆(21)与垃圾压缩机(6)后方上端的框架(61)铰接,耙杆上设有可作用该耙杆的扒料油缸(5),耙杆在扒料油缸的作用下绕铰接点做上下摆臂的扒料动作,耙杆前端有耙指(22)使扒料更为充分,使对接斗中的垃圾全部倾卸入垃圾压缩机的填料口内作压缩处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为防止垃圾中的污水往接料斗的开口处外流,确保环境卫生,对接斗(1)的前端开口处设有一挡板。
当垃圾车向对接斗倾卸垃圾时,料斗前端的挡板将垃圾中的污水截留于料斗内使之无法往外泄漏,对接斗在举升油缸的作用下,绕铰链点其后端升高,对接斗中的垃圾由开口端倾卸至压缩机填料口内;同时,扒料装置亦在扒料油缸作用下,耙杆绕铰接点做上下摆臂的扒料动作,向下扒料,使料斗中的垃圾全部倾卸入垃圾压缩机的填料口内作压缩处理。本实用新型可与现有各种垃圾压缩机配套使用,占地面积小,投资成本低,增大待处理垃圾的容量,解决大型垃圾车将垃圾转入进中、大型垃圾压缩机的衔接问题,使垃圾倾卸干净并防止散落,提高垃圾处理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漳州科晖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漳州科晖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24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在管状外壳中形成可变焦液体透镜的方法
- 下一篇:陶瓷蜂窝式过滤器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