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钢筋张拉机液压装置组合阀阀门的自动控制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02209.9 | 申请日: | 2008-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635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发明(设计)人: | 陈霖;林联枝;靳小雷;庄少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恒拓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13/02 | 分类号: | F15B13/02;F16K11/00;F16K31/02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09福建省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筋 张拉机 液压 装置 组合 阀门 自动控制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钢筋张拉机液压装置组合阀阀门的自动控制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土木工程领域中对钢筋进行张拉时采用的张拉机的液压油泵系统是由油泵通过手动液压组合阀驱动油缸进行张拉,如柳州市建筑机械总厂生产的ZB10/320-4/800B型超高压二级电动油泵及其手动液压控制组合阀,由油泵压力表读数控制张拉力,人工控制油缸运动方向的换向阀和回流支路的截止阀,存在工作效率低、产品精度低,劳动强度高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钢筋张拉机液压装置组合阀的自动化控制机构,该装置不仅可进行张拉力的精确自动控制,而且可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精度,降低劳动强度。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钢筋张拉机液压装置组合阀的自动控制机构,包括可编程控制器,所述可编程控制器输入端连接有用以传导钢筋张拉油缸工作压力的压力信号传感器和操作按钮,所述可编程控制器输出端设有用以控制油缸回流支路截止阀的驱动机构的信号线。
所述可编程控制器输出端分别设有用以控制油缸工作回流支路截止阀的驱动机构的信号线、用以控制油缸复位回流支路截止阀的驱动机构的信号和用以控制油缸运动方向的换向阀的驱动机构的信号线。
所述的组合阀中的截止阀的驱动机构是由电机控制的机构,其电动传动轴输出端设有与阀门的旋转驱动机构的传动轴相连的联轴器。
所述组合阀中的换向阀为三位四通换向阀,三位四通换向阀的驱动机构是由电机控制的机构,其电动传动轴输出端设有与阀门的旋转驱动机构传动轴相连的联轴器。
所述组合阀中的截止阀和换向阀的驱动机构还可以是由油、气缸马达或其他动力元件控制的机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框图;
图2为截止阀电机驱动原理图;
图3为换向阀电机驱动原理图;
图4为截止阀油、气缸等其他动力元件驱动原理图;
图5为换向阀油、气缸等其他动力元件驱动原理图;
其中1为锥塞,2为弹簧,3为螺纹付,4为联轴器,5为电机,6为回流支路,7为油、气缸马达等动力元件,8为齿轮、齿条付,9为截止阀,10为三位四通阀,11为单向阀、12为压力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钢筋张拉机液压装置组合阀的自动化控制机构,其包括可编程控制器,可编程控制器输入端连接有用以传导钢筋张拉液压油缸工作压力的压力信号传感器和操作按钮,输出端分别设有用以控制油缸工作回流支路截止阀的驱动机构的信号线、用以控制油缸复位回流支路截止阀的驱动机构的信号线和用以控制油缸运动方向的换向阀的驱动机构的信号线。
向可编程控制器输入预设的钢筋张拉液压油缸的工作压力值,并通过操作按钮向可编程控制器输入开始张拉的信号时,可编程控制器向截止阀和换向阀的驱动机构输出张拉的控制信号,此时油缸缸处于张拉状态,压力信号传感器将钢筋张拉过程中液压油缸工作压力值输入给可编程控制器。当液压油缸工作压力达到设定值时,由可编程控制器输出控制信号给用以控制油缸运动方向的换向阀的驱动机构,使油缸进入保压状态,操作完成时通过按钮输入完成信号给可编程控制器,可编程控制器则输出一组控制信号给截止阀和换向阀的驱动机构使油缸反向运动(相对张拉工作时)从而完成退出工件。这样利用自动控制机构对油缸工作进行自动控制,从而可进行张拉力的精确自动控制。
如图2所示电机5接到可编程控制器输出的信号后,转动联轴器4,带动螺纹付3使锥塞1关断或导通回流支路6,从而控制油缸的工作状态。如图3所示虚线方框范围内为组合阀,电机接到可编程控制器输出的信号后,转动联轴器,带动螺纹付使三位四通换向阀进行工作。
如图4和5所示油、气缸马达等其他动力元件取代电机对截止阀和三位四通换向阀进行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恒拓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未经福州恒拓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220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