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饮料的保鲜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02139.7 | 申请日: | 2008-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8564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8 |
发明(设计)人: | 陈劲枫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劲枫 |
主分类号: | A23L3/3418 | 分类号: | A23L3/3418;A23L2/54;C12H1/22 |
代理公司: | 福州智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丁秀丽 |
地址: | 350600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饮料 保鲜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饮料的保鲜装置,它可用于对酒水、果汁、可乐、汽水等饮料进行保鲜。
背景技术
目前饮料基本上都只能采用密封容器进行保存,一旦密封容器开启后,容器内的饮料很快就会变质,对于饮料(如酒水、果汁、可乐、汽水等)的保存极为不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饮料的保鲜装置,它不仅可大大延长饮料的保鲜期,而且可随时取用饮料,而无需特殊的密封工艺。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是这样构成的,它包括一个用于盛装饮料的饮料桶和一个内装有CO2气体的高压气瓶,高压气瓶的出气口通过管道与饮料桶的进气口连接,高压气瓶的出气口与管道的连接部之间设有减压阀,饮料桶的桶壁下周部或底部设有饮料出口。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装有CO2气体的高压气瓶与用于盛装饮料的饮料桶连接,因此当饮料桶内的部分饮料从饮料出口流出时,饮料桶上部腔体便形成真空负压状态,使得高压气瓶内的CO2气体自动填补到饮料桶内,使饮料可顺利流出。较之已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可通过填补到饮料桶内的CO2气体对饮料桶内的饮料起到保鲜、隔绝空气作用,从而可避免饮料中的物质产生氧化变质,钝化果汁类饮料中酶的活性,大大延长饮料的保鲜期限。(2)填充入饮料桶内的CO2气体可与饮料桶内的饮料混合,从而形成自制的碳酸类饮料。(3)由于无需采用特殊的密封工艺,因此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构造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构造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卡环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两种饮料的保鲜装置实施例构造示意图,它包括一个用于盛装饮料的饮料桶1和一个内装有CO2气体的高压气瓶2,高压气瓶的出气口3通过管道4与饮料桶的进气口5连接,高压气瓶的出气口与管道的连接部之间设有减压阀6,饮料桶的桶壁下周部或底部设有饮料出口7。所述管道4可采用软管或硬管,最好为软管。
为了便于填补入饮料桶内的CO2气体能与饮料内部充分接触,起到较好的保鲜效果,所述进气口设于饮料桶的底部或桶壁下周部。
为了进一步起到更好的保鲜效果,饮料桶的外部设有箱体,所述箱体由内箱体8和外箱体9构成,高压气瓶设于内、外箱体之间或设于外箱体外部;内箱体的内壁上设有用于固定饮料桶位置的定位部件10,外箱体的外壁面上设有饮料开关阀11,该饮料开关阀通过饮料输送管路12与饮料桶的饮料出口连接;所述外箱体和内箱体之间设有保温腔13,保温腔内还可填充保温隔热材料,内箱体内设有冷却装置。通过内箱体及冷却装置可对饮料桶起到降温冷却效果,通过外箱体可使内箱体较长时间保持较低温度。箱体内可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饮料桶。饮料桶的底部或桶壁上可设可启闭的饮料入口,以便饮料用完后进行补充。所述饮料输送管路12可以为硬管或软管,最好为软管。
上述冷却装置包括盛装于内箱体内的冷凝剂14,如水等。
上述冷却装置还包括安装于内箱体壁面上的冷凝管15,该冷凝管与安装于内箱体外部的压缩机、蒸发管及毛细管连接组成冷凝循环管路。
为了进一步加快饮料的冷凝效果,上述内箱体内壁面上还分布有与冷凝管管壁连接的导热片16,导热片可将冷凝循环管路传递的冷量尽快通过冷凝剂传递给饮料桶。当然冷凝管和导热片的分布位置和形状并不局限于图中所示,还可采用其它形状或分布于其它位置。所述导热片16可以由半导体制冷片构成或者由其它具有较快传递热量或冷量功能的材料制成。
上述外箱体的顶部开口处设有上盖17,内箱体的顶部开口低于外箱体的顶部开口;如图3所示,所述定位部件为固定在内箱体内壁的卡环,卡环的中部设有通孔18,卡环环体上设有缺口19(当然卡环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图示形状);所述饮料桶通过其下部口径较小的颈部20套置在卡环的通孔内,饮料桶的颈部下侧设有向桶壁外侧延伸的、可卡接在卡环环体下侧的凸块21,所述凸块的宽度小于卡环环体上缺口的宽度。这样,当将饮料桶旋转一定角度,使凸块与缺口相对时,即可向上取出饮料桶。当饮料桶的饮料逐渐消耗掉时,由于冷凝剂对饮料桶的浮力逐渐大于饮料桶的重力,因此饮料桶会逐步上升,通过卡环和饮料桶颈部下侧的凸块可防止饮料桶完全脱离箱体的束缚。
为了便于人们及时了解饮料桶的使用情况,如图2所示,所述上盖的中部可设有便于饮料桶向上伸出的穿孔22,饮料桶的上部自上而下标有刻度(当然也可如图1所示,上盖的中部不设穿孔,饮料桶完全放置于箱体内)。当饮料桶上部从上盖中部穿孔伸出时,通过饮料桶上部标示的刻度即可知道饮料桶内饮料消耗的数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劲枫,未经陈劲枫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21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