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焊缝裂纹检测仪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02083.5 | 申请日: | 2008-04-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923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25 | 
| 发明(设计)人: | 陈金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金贵 | 
| 主分类号: | G01N27/83 | 分类号: | G01N27/83 |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诚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方惠春;黄国强 | 
| 地址: | 361009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焊缝 裂纹 检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损检测仪器,属于工业产品焊缝裂纹检测仪器领域,尤其是指一种通过检测漏磁来探测焊缝裂纹的检测仪器。
背景技术:
根据力学、材料学原理,焊接处的部位最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和疲劳裂纹等因素,恰恰这些因素最容易导致材料的破坏,而产生安全问题。因此,需要对焊接处部位进行检测。传统焊缝检测采用超声检测方法,但由于超声检测工业复杂,需要受过专业的无损检测培训的人员才能操作,这大大地影响我国工业产品在焊接处的质量控制。并且超声波检测仪器体积大,携带不便,某些场合无法使用,且检测速度慢。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漏磁检测原理,它解决了传统采用超声的检测工艺复杂的局限性又便于携带。且本实用新型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具有高的灵敏度和精确度,提高检测效率,同时又可大大降低检测成本。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焊缝裂纹检测仪,由充磁机和检测系统组成。
充磁机采用公知技术。
检测系统由信号发生器、驱动电路、矩阵传感器模块、信号处理模块、A/D转换模块、测距电路、微处理器、人机对话模块、电源管理模块、通讯模块及日历模块组成。其中,
a.信号发生器,产生测试信号并将信号输入驱动电路。
b.驱动电路,将测试信号输入矩阵传感器模块,驱动传感器工作,并,与充磁机连接,驱动其工作。
c.矩阵传感器模块,由若干高灵敏度霍尔元件构成。
d.信号处理模块,包括滤波电路、多路开关电路、差分放大电路、检波放大电路、增益调整电路,更主要的,还包含平衡电路。其中:
I.滤波电路,分别与各个传感器连接,滤除传感器信号中的杂波信号,并将信号输入多路开关电路。
II.多路开关电路,与滤波电路连接,接收传感信号并切换输出传感信号,并将信号输入差动放大电路。
III.差动放大电路,与多路开关电路连接,放大其初级的传感信号,并输入检波放大电路。
IV.检波放大电路,与差动放大电路连接,检波并再次放大信号,并将信号输入增益调整电路。
V.增益调整电路,与检波放大电路连接,调整增益,并将电路输入A/D转换模块。
VI.平衡电路,与差动放大电路连接,把调整信号反馈回差动放大电路。
e.A/D转换模块,与信号处理模块连接,接收处理完的信号经过A/D转换后输入微处理器。
f.微处理器,由一个16位单片机及必要外围元件组成;微处理器外接人机对话模块、通讯模块及日历模块;并连接电源管理模块,对其提供稳定工作电源;且,微处理器内嵌软件操作系统。
g.人机对话模块,主要由键盘、LCD显示、报警、LED指示组成。
更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微处理器连接有可以存储检测数据的存储模块,或者微处理器内置有可以存储检测数据的存储模块。
更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通讯模块至少由RS232接口电路和USB接口电路组成,也可以包含其他无线通讯模块。
更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微处理器内嵌的软件操作系统为LINUX操作系统。并,微处理器内嵌的软件操作系统包含非等幅报警设置部分,由用户设置上下报警阈值。且,微处理器内嵌的软件操作系统包含查询模块,并可查询存储带日期时间的检测数据。
更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矩阵传感器模块放置于带导轮的机构内,导轮可以沿着被测物体表面滚动,以保证该检测仪的提离距离。矩阵传感器模块的霍尔元件为4个,其中2个水平排布,2个垂直排布。
更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源管理模块由锂电池和A/D转换模块组成。
由于本使用新型采用如上技术方案,故本实用新型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采用先进的数字电子技术、漏磁技术和微处理机技术于一体,各式滤波器和电压模式的选择相当广泛,能实时有效地检测金属材料缺陷、焊缝裂纹等。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内嵌式软件为一页式菜单能显示所有的设置和菜单选项,一次实用性很强、操作简便。
本实用新型内置高性能可充电锂电池,电池可连续工作12个小时以上。所以对现场工程师来说,无论是爬楼梯,挤入狭窄入口,还是高空作业操作,它都是理想之选。
本实用新型采用大屏幕高分辨率彩色LCD显示,因此可以在任何照明条件下都能够清晰可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金贵,未经陈金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208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非动力工艺转向架
 - 下一篇:耐高压力壳体与引线密封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