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旋转底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01687.8 | 申请日: | 2008-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623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7 |
发明(设计)人: | 吴槐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槐 |
主分类号: | F16M11/08 | 分类号: | F16M11/08;F16M11/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000福建省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 旋转 底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旋转底座,尤其涉及一种电动的、可以与电视机等重物固定连接的旋转底座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电视机是直接摆放在台面或架上,当需要调整观看角度时,要花大力气去搬动,尤其现在电视机屏幕越来越大,电视机身越来越重,搬动很不方便,于是就有了旋转底座。常见的旋转底座有三种:第一种是与电视机等被旋转重物分离的、可360°旋转调节的、固定盘与转盘之间通过滚珠连接的底座,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但是容易造成转动时电视机移位不居中,并且转动噪声大;第二种是与电视机等被旋转重物固定连接的旋转底座,固定盘与转盘之间采用扭力卸载装置,其配合紧凑,噪声小,转动调节效果比较好,但需要外力推动,并且对扭力卸载装置的安装工艺要求很高;第三种是采用电动控制旋转角度的旋转底座,其制造成本虽然高,但使用方便,符合人们日新月异的生活需求。
如图1所示电动旋转底座装置,包括固定盘2和旋转盘3,固定盘2的层孔21内套设有内齿轮4,内齿轮4设在层孔21的层面211上,假设内齿轮4与层面211之间的摩擦系数为μ1,旋转盘3内固定有电动减速变速箱5,电动减速变速箱5的输出齿轮51与内齿轮4的内齿41啮合,旋转盘3的转动中心轴与内齿轮4的中心轴同心,并且旋转盘3压力面32与内齿轮4的面43相联,假设压力面32与内齿轮4的面43之间的摩擦系数为μ2,μ1>μ2。旋转盘3可以套设在固定盘2的层孔21内,与固定盘2活动连接,旋转盘3由压片6定位,旋转盘3在压片6的压力面33上设有耐磨圈331,避免金属之间直接面接触,容易磨损,压片6固定在固定盘2上,可以采用螺钉7固定。
上述的转动结构简单,被旋转电视机等重物固定在旋转盘3上,电动减速变速箱5工作时,在电视机等重物的重力作用下,内齿轮4与固定盘2的层孔21的层面211之间的静摩擦力f1=μ1G,压力面32与内齿轮4的面43之间的静摩擦力f2=μ2G,G为电视机等重物的重力,当G较大时,f1>f2,此时内齿轮4不动,输出齿轮51沿着内齿轮4啮合转动,带动旋转盘3转动,如此即可实现电动调整电视机等重物的角度;当电动减速变速箱5不工作,电视机等重物受到外力F作用时,输出齿轮51与内齿轮4啮合不动,内齿轮4相对固定盘2的层孔21的层面211打滑,即可实现手动调整电视机等重物的角度。但是该结构需要较大的电视机等重物重力G,当G较小时,虽然f1>f2,但f1与f2之间的差值很小,内齿轮4相对层面211打滑,就无法实现旋转底座电动控制旋转角度。而日常应用中,被旋转重物产生的重力不尽相同,因此内齿轮4相对层面211不打滑就难以控制。同时电视机等重物在所受外力F非平衡力时,难以保证内齿轮4与层面211、旋转盘3压力面32与内齿轮4的面43均匀接触,也就无法确保内齿轮4与固定盘2的层面211之间的静摩擦力、旋转盘3压力面32与内齿轮4的面43之间静摩擦力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电机控制电动的,在承受外界重力不稳定或外力非平衡力时,依然能实现电动控制旋转角度的旋转底座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述的结构来达到:旋转底座装置包括固定盘、旋转盘和旋转盘压片,旋转盘由旋转盘压片定位,旋转盘压片固定在固定盘上,在固定盘的层孔内套设有内齿轮,内齿轮设在层孔的层面上,旋转盘内固定有电动减速变速箱,电动减速变速箱的输出齿轮与内齿轮的内齿啮合,旋转盘的转动中心轴与内齿轮的中心轴同心,旋转盘的压力面与内齿轮的面相联,内齿轮与层面之间的摩擦系数大于旋转盘压力面与内齿轮的面之间的摩擦系数,其中内齿轮的外圈上压有弹性压片的弹性圈,弹性压片固定在固定盘上。
上述的旋转盘压片的内孔沿旋转盘的外壁延伸出套筒。
上述的旋转盘与旋转盘压片之间设有耐磨环,耐磨环固定在旋转盘或旋转盘压片上。
上述的耐磨环的内孔沿旋转盘的外壁延伸出套筒,设置于旋转盘的外壁与旋转盘压片的套筒之间。
上述的旋转盘压片设有一个或两个限位突起,旋转盘与耐磨圈对应旋转盘压片的限位突起处设有限位槽。
上述的弹性压片的弹性圈与旋转盘之间设有耐磨片,耐磨片固定在弹性圈或旋转盘上。
上述的弹性压片的弹性圈冲压成波浪形,该波浪形为弧形波浪形或梯形波浪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槐,未经吴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168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