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可靠性微型双纤双向自带尾纤型光收发模块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00654.1 | 申请日: | 2008-11-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358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07 |
| 发明(设计)人: | 蒋东新;张雪芹;王长福;邹波;肖楠;詹萍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四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4B10/12 | 分类号: | H04B10/12 |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恒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侯懋琪 |
| 地址: | 400060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可靠性 微型 双向 带尾纤型光 收发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信系统中的光收发模块,尤其涉及一种高可靠性微型双纤双向自带尾纤型光收发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光电产品的广泛的应用,光收发组件在产品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关键,往往直接关系到产品性能好坏。随着技术的发展,光收发组件的外形越来越小,传输速率也越来越高。常见的光收发组件外形形式有1×9标准、GBIC、SFP、SFF等,速率也涵盖了从直流电平到数吉位每秒。但是,标准光收发模块外形形式固定、质量等级不高、环境适应性低。而一些特殊用途的产品往往对光收发组件有更高的要求,如密封性能、环境适应性、外形尺寸等。市场上原有的光收发组件外形尺寸超长、连接可靠性不高,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可靠性微型双纤双向自带尾纤型光收发模块,它包括全金属的盒体,盒体的一端设置有两个光口,盒体的另一端设置有电口,两个光口分别与穿过其间的耦合光纤通过紫外光胶固定密封连接。
所述的盒体由上盒体和下盒体点焊连接构成,上盒体和下盒体上分别开设有相互匹配的两个半圆形缺口,四个半圆形缺口位置各连接有与半圆形缺口相匹配的半圆形的连接件,上盒体和下盒体连接成封闭的盒体时,四个半圆形连接件闭合构成所述的两个光口;下盒体的一端开有椭圆形槽,椭圆形槽内表帖有间距相同的10根电口引出脚,椭圆形槽与电口引出脚构成所述的电口。
下盒体的底面上设置有两个安装盒体的柱状螺纹定位孔。
下盒体的底面上设置有4个位置对称的方形台阶。
所述的电口引出脚间距为1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密封性能好、抗振动、抗电磁干扰、耐湿热、温度适应性强、外形尺寸小等特点,用户在相同的空间下可以布置更多的模块,性价比高。可广泛应用于光通信系统。
附图说明
附图1,微型双纤双向自带尾纤型光收发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微型双纤双向自带尾纤型光收发模块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盒体1、上盒体1-1、下盒体1-2、光口2、电口3、椭圆形槽4、电口引出脚5、柱状螺纹定位孔6、方形台阶7、耦合光纤8。
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现有的光收发组件外形尺寸超长、连接可靠性不高等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高可靠性微型双纤双向自带尾纤型光收发模块。
参见附图1,本实用新型的高可靠性微型双纤双向自带尾纤型光收发模块,它包括全金属的盒体1,盒体1的一端设置有两个光口2,盒体1的另一端设置有电口3,两个光口2分别与穿过其间的耦合光纤8通过紫外光胶固定密封连接。
其中,盒体1由上盒体1-1和下盒体1-2通过激光点焊封装在一起构成,上盒体1-1和下盒体1-2上分别开设有相互匹配的两个半圆形缺口,四个半圆形缺口位置各连接有与半圆形缺口相匹配的半圆形的连接件,上盒体1-1和下盒体1-2通过点焊封装成封闭的盒体1时,四个半圆形连接件闭合构成所述的两个光口2,两个光口2与分别与穿过该光口2的耦合光纤8之间的空隙处用紫外光胶将耦合光纤8固定密封。
下盒体1-2的一端开有椭圆形槽4,椭圆形槽4内表帖有间距相同的10根电口引出脚5(间距为1mm),椭圆形槽4与电口引出脚5构成所述的电口3。
参见附图2,下盒体1-2的底面上设置有两个安装盒体1的柱状螺纹定位孔6;柱状螺纹定位孔6用于将本实用新型的光收发模块固定在设计好的PCB封装上;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光收发模块能平稳的安装在设计好的PCB封装上,下盒体1-2的底面上还设置了4个位置对称的方形台阶7。
具体安装时,电口引出脚5与4个方形台阶7在同一水平面上,柱状螺纹定位孔6与PCB封装上的螺纹孔相匹配,并用螺丝固定;电口引出脚5焊接在PCB板上。
盒体1的大小可根据设计需要进行相应调整,通常情况下,比较合理的外形尺寸为22mm×14.5mm×8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四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0065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