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两轮摩托车平叉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097484.6 | 申请日: | 2008-01-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624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 发明(设计)人: | 陈东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东明 |
| 主分类号: | B62K25/20 | 分类号: | B62K25/20 |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郭云 |
| 地址: | 400037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构件,尤其涉及两轮摩托车平叉。
背景技术
通用两轮摩托车平叉的结构如图5、图6所示,由左主管1、右主管2、外套管3、连接管4、内衬管9和减震套10等部件构成,其中左主管1和右主管2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布置,两者的前部之间通过连接管4焊接固定,且左主管1、右主管2的前端均焊接在外套管3上。减震套10位于外套管3管内的两端,减震套10与外套管3之间过盈配合。内衬管9位于外套管3管内的中段,并与外套管3间隙配合,且内衬管9由减震套10轴向限位。装配时,平叉轴穿过内衬管9和减震套10的中心孔,平叉轴的两端与摩托车的车架连接。上述平叉结构存在以下不足:
1、由于平叉轴直接与减震套间隙配合,因摩托车行驶时的冲击力、减震传递的分解力等因素影响,平叉轴与减震套之间的摩擦力较大,容易造成平叉轴磨损过快,缩短了其使用寿命。
2、减震套与外套管过盈配合,难以拆卸,清洗、维修及更换困难。
3、减震套因老化会发生脱落,不仅使用寿命短,而且还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避免平叉轴磨损的两轮摩托车平叉。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两轮摩托车平叉,包括左主管、右主管和外套管,其中左、右主管的前端均固定在外套管上,其关键在于:在所述外套管内设有内套管,该内套管的两端通过轴承支承在外套管上,且内套管的两端面伸出外套管的相应端外。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内套管通过安装在外套管管内两端的轴承与外套管配合,装配时平叉轴穿过内套管的中心孔,平叉轴的两端与摩托车的车架连接,且平叉轴与内套管之间过渡配合,这样平叉轴及内套管相对于外套管转动灵活,从而克服了因摩托车行驶时的冲击力、减震传递的分解力等因素造成的影响,大大减小了平叉轴所受的摩擦力,有效避免了平叉轴磨损,延长了平叉轴的使用寿命,使摩托车更适宜于在各种路面行驶。同时,平叉轴和内套管拆卸容易,克服了传统平叉不便于清洗、维修的难题。
上述内套管两端面伸出外套管相应端的长度相等,均为0.5~1.5mm。内套管端面伸出外套管的长度过小,在车架变形的情况下,外套管会与车架抵紧,使轴承失去作用,平叉轴转动不灵活;内套管端面伸出外套管的长度过大,内套管和平叉轴容易发生串动。
在上述外套管的两端各套装有一个防尘盖。防尘盖起防止灰尘、杂质等进入外套管管内的作用,以保障轴承的灵活运转。
上述轴承为滚针轴承或锥度轴承或深沟球轴承,以适应不同车型及外套管大小的安装需要。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不影响整车装配尺寸及外形的同时,能有效避免平叉轴磨损,保障了平叉轴的使用寿命,使摩托车更适宜于在各种路面行驶,具有构思新颖、结构简单、实施容易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
图3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B部放大图。
图5为背景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C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两轮摩托车的平叉由左主管1、右主管2、外套管3、连接管4、内套管5、轴承6和防尘盖7等部件构成,其中左主管1和右主管2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布置,两者的前部之间通过连接管4焊接固定,且左主管1、右主管2的前端均焊接在外套管3上。在所述外套管3管内的两端各装有一个轴承6,轴承6的外圈与外套管3的内壁紧配合。根据不同车型及不同外套管的大小要求,轴承6可以采用滚针轴承或锥度轴承或深沟球轴承。内套管5穿设于外套管3内,该内套管5的两端通过轴承6支承在外套管3上,即内套管5的外壁与轴承6的内圈紧配合,且内套管5的两端面伸出外套管3的相应端外。所述内套管5两端面伸出外套管3相应端的长度L相等,均为0.5~1.5mm。在外套管3的两端各套装有一个防尘盖7,该防尘盖7将内套管5、外套管3和轴承6三者的外端罩住,以防止灰尘、杂质等进入外套管3内,保障轴承6运转灵活。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东明,未经陈东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9748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单块流体喷射装置及其制作和控制方法
- 下一篇:错别字检测器





